不過沒說話,端著杯子自顧自的品酒。
對,就是酒!
雖然現在美國正在實行“禁酒令”,但這種法令對於梅隆這樣的人沒有絲毫作用。西蒙艾倫注意到,沃倫和威克斯他們面前都有酒。
好吧,美國的法律其實就是這幫人制訂的。
“美國當前所需要的不是英雄行為,而是醫治創傷;不是靈丹妙藥,而是正常化;不是革命,而是恢復,不是激動人心,而是心平氣和;不是實驗,而是保持平衡:不是受國際事務的牽累,而是在國內取得成功……”說到自己熟悉的領域,沃倫馬上就變得滔滔不絕。
如果是一個不瞭解哈定的人,那麼就一定會被沃倫華麗浮誇的語言和押韻悅耳的辭藻所打動,但熟悉沃倫的人都知道,這傢伙真的上不了檯面,就像是賓夕法尼亞州參議員博伊斯彭羅斯的高見:“不要讓沃倫離開家鄉,如果他到各地去競選,肯定有人向他提問題,而沃倫恰恰是那種想回答他們的窩囊廢。”
西蒙艾倫對於向沃倫提問不感興趣,當沃倫滔滔不絕的說了半天感覺有點累的時候,西蒙艾倫抓住機會問威克斯:“今天中午是怎麼回事?”
身為摩根財團的高管,威克斯肯定知道西蒙艾倫想要的答案。
“別提了,是一群無政府主義者,這幫該死的,他們就是想要出風頭。”提起中午的爆炸案,威克斯真是有點咬牙切齒。
“對無政府主義者,他們就是社會的毒瘤……”沃倫抓住機會,又開始滔滔不絕。
679 有興趣就好
20世紀初的美國,也是思想碰撞非常激烈的時期。
世界大戰前,美國奉行的“孤立主義”起源於美國國父華盛頓,華盛頓的本意是要藉助確立“孤立主義”,擺脫英國對美國的影響。
從華盛頓之後,一直到世界大戰前,美國政府一直奉行“孤立主義”,始終堅持不與任何國家結盟,不捲入列強紛爭,完全獨立地處理外交和國際事務。
到了1823年,隨著國力的增強,“孤立主義”逐漸演化為“門羅主義”,“門羅主義”主張: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歐洲不應該干涉美洲。
“門羅主義”嚴格說起來就是放大版的“孤立主義”,美國把“孤立”的範圍,從美國開始向整個美洲擴縮,把美洲當成了美國的後院。
世界大戰爆發後,民主黨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試圖改變美國的“孤立主義”,提出了影響深遠的“國際主義”和“多邊外交”。
“國際主義”和“多邊外交”的實質是美國政府應該改變過去那種不受他國和國際機構影響,不建立和依靠聯盟,完全獨立地依靠自己的實力處理國際事務的外交政策,並且在此基礎上,積極推行透過結盟和建立國際制度實現多邊國際合作,調整國際關係和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外交政策。
如果站在二十一世紀的角度上看,“國際主義”和“多邊外交”很明顯更順應社會發展潮流,更符合世界發展趨勢。
但在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很多人並不這麼看,當威爾遜在巴黎和會結束後,回國向參議院提交了包括國際聯盟盟約的《凡爾賽條約》之時。威爾遜問道:我們敢於拒絕它嗎?敢於傷世界人民的心嗎?
但是,美國參議院就是敢於傷世界人民的心,於是美國沒有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美國至今也沒有加入國聯。
多麼具有嘲諷意味的一件事,美國總統主持簽訂了《凡爾賽條約》,促成了國際聯盟的建立,但美國卻不簽字,不加入。
應該說,此時“孤立主義”在美國還是很有市場的。
美國在世界大戰前發展的很不錯,工業產值已經是世界第一,因為在美洲大陸缺少天敵,美國就是美洲大陸的霸主,對於美洲大陸有予取予求的權力。
參加世界大戰,這讓美國從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同時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但這和普通美國人有什麼關係呢?
美國在世界大戰中出售給歐洲大量工業產品以及農產品,這些產品現在甚至還沒有收回成本,因為不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美國甚至沒有資格享受戰爭紅利。
在戰爭中獲利的是軍火商和大財閥,而這些人現在正忙著把從歐洲掙來的錢在投資到歐洲去,以完成資本置換。
以上和普通人都沒有任何關係,更有很多人認為,美國參戰除了收穫一堆變不成現金的債務,以及一群忘恩負義的親戚,再也沒有任何收穫。
美國的政客,一向都是以代表民意自詡的,於是沃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