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愛又恨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吉拉爾丁也沒有奢望日本民眾能在一夕之間接受蘭芳政府的統治,發自內心的熱愛蘭芳政府,只要能透過這次大地震使一部分日本人改變對蘭芳的態度,那就算達到目的。
地震爆發的一個星期後,第一批援助物資終於從海參崴運過來,物資緊缺的局面終於有所緩解。
蘭芳政府的反應速度和工作效率還是不錯的,地震發生後,秦致遠和陸徵祥就開始組織救災,因為地震波及的範圍太廣,這個工作量還是不小,好在蘭芳現在也算是地大物博,工業能力也相當不錯,所以從蘭芳本土到北疆區,各種各樣的物資正在向日本集中,以後會陸續抵達。
雖然物資短缺的情況有所緩解,但吉拉爾丁也沒有改變策略,還是堅決推行“以工代賑”。
現在的救災已經進入清理階段,城市裡的廢墟要全部清理出去,為以後的重建工作打好基礎,為了能讓東京市民感受到蘭芳政府的善意,吉拉爾丁甚至從蘭芳請來了城市設計師,準備造出來一個花園城市,讓東京市民真正感受到蘭芳政府帶來的好處。
在清理廢墟之前,首先要處理的是那些遇難者的屍體。
其實到目前為止,整個東京地區的死亡和失蹤人數已經超過二十萬人,這比原來的十四萬上升不少,其中一部分固然是傷勢過重搶救無效的傷員,但更多增加來自“秦軍團”的秘密處決。
大地震確實是弄死了不少“異己分子”,但總會有些漏網之魚,“秦軍團”在救災過程中得到了一項秘密任務,就是要藉助這場災難,把這些“異己分子”全部剷除。
哪怕是有些人僅僅是有一點點傾向,也在剷除之列。
這種時候接受這種任務,如果不考慮感情傾向問題,真是完成的不要太容易,大災過後必有大疫嘛,而且餘震還每天都有,機會真是多的很。
三月份的氣溫,一天比一天暖,這麼多的屍體肯定要儘快處理,而且這時候也不會有人追問這些屍體從何而來,地震中各種稀奇古怪的死法多了去了。
所有的屍體都要集中燒掉,然後再深埋,一下子有這麼多的傷亡,也別想都搞明白身份一人一個骨灰盒,乾脆在死亡人數最多的新聞街弄了個集體公墓,然後又立下一座紀念碑,曾經發生的一切就被深深埋葬在人們的心底。
四月初,上百萬人的共同努力下,港口區附近的廢墟最先清理完畢,重建工作就從港口區開始。
曾經在港口區有一個巨大的秦致遠雕像,在這次大地震中,這座雕像居然奇蹟般的沒有被損毀,於是重建工作就從這個雕像開始,清理了雕像周圍的廢墟之後,雕像又被放回原地,於是在雕像目光的注視中,重建工作持續進行。
其實從對待雕像的態度上,就能看出日本人的心路歷程。
這座雕像剛剛立起來的時候,很多日本人對於蘭芳並沒有好感,甚至還有深深的敵意,一直到地震發生前,雕像前每天都有衛兵,就是為了防止某些極端的日本人破壞雕像。
地震發生後,雕像前的哨位終於被撤除,日本人也沒有對雕像搞什麼破壞,甚至在“以工代賑”開始之後,有些從雕像前路過的日本人主動會向雕像鞠躬,雕像前也會時不時的多上幾支鮮花。
其實這些鮮花都是“秦軍團”成員們放在那裡的。
不過肯定有很多日本人不知情,而很多人又都有個從眾心理,失去了原有精神寄託的日本人打心底裡也需要一個新的“神”,於是被吉拉爾丁刻意塑造的秦致遠的形象開始深入人心。
到了這種程度,很多事都已經順理成章,哪怕是很多日本人還對蘭芳政府有不滿,但對於蘭芳政府在這次大地震中的表現,也不得不給予正面肯定,即使是日本政府和日本天皇,也不可能做得更好。
至少看上去是這樣。
其實這段時間最忙碌的除了軍人和“秦軍團”成員之外,蘭芳宣傳部派往日本的特別報道小組也是忙得腳不沾地。
蘭芳在日本進行的統治,其實一直以來都被西方媒體詬病,國聯中也一直有聲音要求取消蘭芳在日本的託管地位,這次大地震正好是一個契機,一個改變蘭芳政府形象的契機,秦致遠不可能放過這樣的機會。
幾乎就在大地震發生的第二天,秦致遠就派了一個特別報道小組乘坐軍用運輸機飛往東京,然後各種報道就源源不斷的被髮回蘭芳,透過覆蓋面極廣的《每日新聞》進行連篇累牘的報道。
開始的時候報道集中在大地震造成的破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