鈐緄那�搖��屯��偂�
然而,當時的經濟基本上是以米和布作為價值標準,人們並不能馬上接受以政府名目行的貨幣。和銅4年(711),為了打破這種無人使用的局面,政府出臺了大量政策,其中最“給力”的是《蓄錢敘位之令》,地方官(郡司、少領)需累積6ooo枚以上的錢幣,否則不予錄用;並且累積1萬枚和同開珎後就可以升官,平民累積1oo萬枚可以授予官位(只是累積不用上貢)……從此,日本才漸漸的有了銅錢的使用和流通。但是,由於所鑄錢幣質量低下和成本高昂,日本在天德2年(958年)放棄了自己鑄錢,改從中國輸入。這一過程從宋代一直持續到明代,在永樂年間達到了高峰。永樂通寶這一貨幣,就是成祖特意為用於對外貿易和賞賜而鑄造的,在中國國內倒是因為明初大力推行紙幣“大明通行寶鈔”而流通得不多。
事情就是這樣,日本從明朝得到了大量的永樂通寶(1636年幕府行了寬永通寶,164o年開始以之回收以永樂通寶為代表的渡來錢,至1658為止共行了27億5千萬枚)。與此同時,一些擁有銅礦的地方守護則自己鑄造被稱為鐚錢的銅錢。這兩種錢在關東和關西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對待。關西掌握著對明貿易,得到了過量的永樂通寶,因此而很不受待見。制霸關西的大內家為此在1485年專門出臺了“撰錢令”,命令領民不可因厭惡而拒絕使用永樂通寶;室町幕府從15oo年開始直到1513為止,毎年也都會布撰錢令……但是,在關東的永樂通寶卻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尾張作為控制商道的商業重地,正處於關東與關西之間,因此而引了大量的糾紛。
關於這個問題,我和丹羽長秀商量後,決定請信長強行規定一個兌換比例。
事實上,直到1569年,織田信長才布類似的命令。現在由於我的建議,很可能將這一命令的布提前1o年……
至於兌換比例,我的建議是1永樂錢當4鐚錢,這也是日後江戶幕府的兌換標準,但是這還需要得到信長的支援。
在這個時候,知多郡領內忽然生了一件事情,本家的大高城和沓掛城被鳴海城的山口教繼寢反,投靠了今川家。如果不加以阻止的話,整個知多一郡都面臨著淪陷的危險。信長急忙召集眾臣展開了評定。然而,本家的大部分精力、人力和金錢,都用在了控制新得到的上四郡領地上,一時之間根本無法出兵。無奈之下,信長只能將這件事交給瀧川一益,由他施行調略。
調略也需要錢啊。信長把目光轉向清州奉行丹羽長秀和津島奉行織田秀敏。
丹羽長秀報告了清州町的收入和內政狀況,然後順勢提出了我倆之前商議的撰錢令。
“這件事,能夠增加每月的收入嗎?”信長摸著下巴問道。
丹羽長秀看了看我,我連忙雙手撐地,俯身向信長報告:“稟主公,短時間內可能難以達到這個效果,但是從長遠來看,收入絕對可以得到提高的。而且,這樣一來,可以減少很多關於錢幣的糾紛。”
“那就布命令吧!就按照你倆商議的比例。還有,儘量想辦法提高每月的收入。”信長說。
聽到信長提到收入,我忽然想到了一個主意。既然已經規定了兌換比例,那麼在大宗兌換方面,是不是可以如現代外匯的買賣那樣,在買入和賣出上收取一定的費用呢?據我所知,在永樂錢與鐚錢的兌換上,關東和關西兩地之間,存在著不小的比例差。我相信,離開清州前往關東和關西的商人,是很樂意付出一點錢,將手中的貨幣換成目的地那邊的優質貨幣的。
“稟主公,臣下有一個方法,可以獲得一筆額外的收入。”
“哦?”信長的上半身稍稍前傾了一點。
“可以仿照其他行業的做法,設立一個‘錢座’,用來提供貨幣的兌換,然後收取一定的費用。由於關東和關西的用錢習慣,臣下認為,很多離開清州的商人都會很樂意的。”
“提供兌換的話……需要一大筆錢吧。”信長想了想。
“的確是需要一些永樂錢和鐚錢作為儲備,但是之後每月都會有一筆收入……”
“那麼,這件事情就留到秋收之後吧!”信長打斷道。
我覺得,他可能是認為,錢座的收入不會太多,為此抽調目前捉襟見肘的資金,實在是不合算。
……,……
“長秀殿下,剛才的建議因為是臨時想到的,所以之前沒由提出來商量……失禮之處,請您多多原諒。”走出評定間,我對丹羽長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