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躁,即便是不通,還硬是要往那條不通的路上走。聽起來,這實在是太過無法讓人理解了,但是事實就是如此。
這種固執,有其在朝政上最為顯眼。特別是對於朝廷裡的律法,規矩之類的這些祖上留下來的東西,那對這些人來說簡直就是禁忌,管他是誰,也絕對是不能動的。
舉個例子來說。當年,成祖朱棣靖難成功,趕下了朱允炆,自己接替了侄兒的皇位,登基大寶。那時候,明朝的京師還在應天府。登上皇位的朱棣,對於那些原來朝廷的大臣,該殺的殺,該貶的貶,該留的留。但是,絕大部分的官員,還是換成了他原先做燕王時候的那一套班子。
不過,即便這些大臣都是追隨他多年的心腹老臣,但是當朱棣打算遷都順天府的時候,也是遇到了極大的阻力。
當年,朱元璋封朱棣為燕王,讓他駐守應天,就是看上了朱棣的武功,讓他駐守應天也是為了讓他抵禦北方的那些元蒙殘黨的進攻。而朱棣顯然是做的不錯,並且也正是因為這些,讓他變得矯勇善戰,才能最終靖難成功,登上皇位。
因此,朱棣當然是明白,這順天府的重要性。要是他就在南京的話,將來韃子一旦大舉進攻,不說快馬飛報軍情的時間會慢上很多。即便是他在知道了之後,力排眾議,主動下旨軍隊集結出動,那也是要耗費時間的。
倘若他就坐鎮在順天,軍情一到,他馬上就能夠知曉。然後下旨集結軍隊。那樣的話,可能從事到明君迎敵,恐怕一天的時間都用不了。
但是,即便是這樣,當他宣佈了準備遷都的打算之後,大殿之上還是跪滿了大臣,吵著嚷著不讓朱棣遷都,理由就是這祖宗的基業碰不得。甚至還有已經迂腐到了極致的大臣,摘下烏紗伸著脖子讓朱棣砍了,就為了讓他不要遷都。
朱棣雖然生氣,但是面對這麼多人他也是沒有辦法,就反問他們倘若韃子來了該怎麼辦。
結果居然有人說,讓他在封一位王爺,率兵鎮守順天。這句話,氣的朱棣是渾身抖,最後竟然是笑了出來。再找個王爺率兵鎮守順天?這簡直是開玩笑。想想看他朱棣是怎麼登上皇位的,難道還想要再來一次靖難不成?
朱棣雖然嗜殺,但是他終究是沒有殺掉這個口出餿主意的大臣,因為他也明白,這些人都是讀書讀壞了腦子,根本就分不清楚情況了。
而如今的情況,跟那時候又有什麼不同呢?雖然那時是遷都,這時是要改朝廷的律法。但是實際上,兩者之間是相同的,全都是大事。
可想而知,即便張居正所提出來的這《考成法》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但是它要改的可是朝廷的律法,是祖制。而祖制這東西,在這些大臣心目中是絕對不能動的東西。所以說,張居正將來將要遇到的阻力,可以說是可想而知的。
這也正是他非常需要找葛守禮出面幫他遊說的原因了。一來,葛守禮資格夠老,而且在朝廷中是三朝元老,名望朝野上下皆是知道的。由他出面,就算是那些古板到了極點的人,也不得不給他三分薄面,最起碼不會剛聽到這個話題就要否定,而是會想一想在說話。
二來,就是葛守禮雖然老成持重,但是他絕對不是一個讀變通的人。他雖然也是敬畏先祖,但是並不代表著,他對先祖的所有一切全都是無條件的認同的。新的東西,不管是對或者不多,葛守禮在沒有經過三四之前,那是絕對不會妄下定論的。
在《考成法》這件事情上面,自從張居正的提議在朝廷中傳出來之後,葛守禮就已經開始思索了。為此,他曾經還特意找來張凡問了問具體的情況,包括張居正的打算,以及《考成法》當中的具體都有些什麼。
經過葛守禮的這一番思索,更是顯出其人格魅力的所在。那個時候,已經是張居正汙衊葛守禮之後的事情了。但是葛守禮永遠都能夠冷靜對待,從來是對事不對人的。即便張居正曾經對他不利,但是他沒有將此事一直放在心上,三四之後的他現,張居正的《考成法》的的確確是大大的有利於朝廷的。
對此,他就曾經在張凡面前言明,他是贊成這件事情的。而對於葛守禮的這種氣度,張凡也是敬佩不已。
張凡也曾經自己考慮過,倘若自己遇到了同葛守禮這樣相同的情況,他會怎麼做。他現,自己或許也會如同葛守禮這般,對事不對人,不計前嫌,面對好的事情也是會大家支援。但是張凡的心中並不肯定,僅僅只是或許而已。他畢竟是沒有經歷過,不知道到了那個時候自己又會怎麼樣。
所以,對於葛守禮的這種肯定,張凡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