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王陳炳榮可是個不折不扣的聰明人,知道陛下要扶持喬家,便是打算另起爐灶,而他這個飽食終日、備位充數的藩鎮,若是再無動於衷的話,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只怕不日就要“愧對天恩”,重蹈那位“興庶人”的覆轍了。
溫玉勇也猜測自己此行,剿匪興許不是重中之重,畢竟與那山南起了年號“太平祥符”的何漢臻比起來,山東十二崮的小打小鬧就是小巫無疑了。
幾人剿匪之事並非刻不容緩,那或許就是陛下他肇基帝胄,想要先逼自己的幾位皇叔祖服軟。
魯王這邊是這樣的,江南道越王那兒也大差不差,臺、溫、處三州府一道兒反了,一首旗幟謠廣為流傳:“天高皇帝遠,田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溫玉勇心中大逆不道地想著,也得虧了離朝內憂外患,造反的地兒還真不少。
而他所料確也八九不離十了,早幾月時間陳含玉就命印綬監大太監劉傳玉去過魯王府傳話過,若非敕諭喬家剿匪一事幾乎齊頭並進,倒也勉強能個先禮後兵了。
陳含玉也是直言不諱地說,等平亂十二崮之後,自己就在京城靜候魯王光臺,便是該“論功行賞”了,只要魯王當時首肯,就算後續全域性都是出工不出力,乃至隔岸觀火,便能占上現成的大便宜,至多是一個世襲罔替,著實條件豐厚。
可惜這陳含玉看來再簡單不過的袖手旁觀,對於陳炳榮來說卻無異於自斷臂膀,須得有一份蝮蛇螫手,壯士解腕的決絕,畢竟十二崮匪患是他養在自家後院的豺狼,若是眼睜睜看著喬家剿匪成功,繼而成為廟堂新貴,陳炳榮就是將刀親自遞給了陳含玉,必定是要步那位意圖不軌的興庶人的後塵的。
只可惜站在陳炳榮的角度,這世襲罔替應該不假,卻是有越王陳樞賢的前車之鑑,有些過於敷衍了,雞肋。
還是先帝陳斧正在府順年間提出的老一套,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這不就是變相的削藩了嗎?叫一個手握數萬兵權的老藩鎮如何甘心?
須知離朝在太祖皇帝之時就許下諾言,宗籓世世皆食歲祿,昭顯帝王親親之誼甚厚。
陳含玉這個不肖子孫!祖宗成法,不刊之典,豈能違戾?
魯王自認比起興庶人之前的所作所為,自己已經算是恪守規矩、偏安一隅了,故而陳含玉此舉,有些咄咄逼人了。
而自以為捋清來龍去脈的溫玉勇卻是安心不少,如此說來,無論這賀炎彬所來出於何種目的,至少有八分確定他是友非敵,也是順勢拿起那所謂的蒙山茶呷了一口。
嗯,還真別說,香氣馥郁,鮮爽回甘,齒頰留香。
賀炎彬見狀,心道真如世子殿下所言,這溫玉勇就是個剛愎自用,自作聰明之人,多半隻管臆測,並且先入為主,不疑有他。
之後的時間,魯王府護衛指揮使賀炎彬與儀鑾司百戶溫玉勇還算相談甚歡,敲定了諸多事宜,若是按照兩人“一拍即合、高屋建瓴”的合謀,有魯王府這一千圍子手和一千護衛的加入,擇日會兵,剿匪之局必定勢如破竹,不消三月時間便可平定十二崮,屆時各回各家,論功行賞。
賀炎彬還不忘笑言讓儀鑾司在皇帝陛下面前為魯王美言幾句。
溫玉勇滿口答應,凝滯氣氛談笑間冰消雪釋。
至於佔據主場的喬家眾人卻自始至終淪為兩方陪襯,老家主喬幽谷毫無芥蒂,茶過五味仍是說著沒見地的車軲轆話,老家主尚且如此,喬家六房各自就更是有心無口的泥塑木雕了。
賀炎彬便將眾人作態一一看在眼裡,這般唯唯諾諾、亦步亦趨的模樣,哪有一點背靠朝廷,方興未艾的樣子?
可越是這樣,越是不容小覷,正如世子殿下所料無二,會咬人的狗不叫。
就當溫玉勇與賀炎彬你來我往還要拉扯一番之時,一旁老神在在的王寧虎卻是忽然站立起身。
此舉引得眾人紛紛側目。
王寧虎卻兀自踏步,向廳堂外走去,就算今天喝的是金貴萬分的蒙山茶,他一個俗人同樣品不出其中滋味,不如蘭陵美酒的鬱金香、琥珀色更能勾人,他能坐到現在,已經是給足了溫玉勇和喬家面子了。
大房喬遠生見到王寧虎動身,趕忙出聲問道:“王客卿,你這是要去哪裡?”
王寧虎腳步一頓,背對眾人,隱隱面露無奈之色,他雖是武人,可五大三粗的也就僅僅是外貌而已。
這節骨眼,喬遠生還整這一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還是刻意為之?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