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歐美電影的工業化(1)
依照北美電影市場的特殊性,《無雙》這部華夏導演拍攝製作,並且還是由華夏演員主演的電影,能以571家影院開畫,已經足以看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誠意了。
要知道當年張國師的《英雄》在北美上映時,也不過是2500家影院開畫。
但那時候華夏的武俠片因為《臥虎藏龍》的原因,在北美等地還有一定的名氣,也有部分觀眾喜歡。
在那之後,這種東方熱潮就逐漸衰退了,基本上很少再有外國電影能獲得這麼高的開畫影院。
至於華語電影,更是很難再進入主流視線了。
所以對於這個開畫數量,王皓其實還是很滿意的。
況且他也有信心,自己的《無雙》一定能夠征服這些外國觀眾。
而在與霍華德·布魯諾交流了一些有關於電影上映的事情後,車隊也終於是抵達了他們下榻的五星級酒店。
此時天色已晚,王皓他們剛剛抵達北美,也需要倒時差,故而霍華德也沒在久留,和王皓等人說好了明天的參觀學習事項後,便告辭離開了。
一夜無話,第二天,整個“赴美學習班”按照預定的計劃安排,先去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在好萊塢的片場,觀摩了電影製作的工業流程。
作為合作者,哥倫比亞影業倒是很敞亮,並沒有任何的藏著掖著,不僅為他們展示了已經制作完成的《007:大戰皇家賭場》的全套工業流程,還安排了專人負責為他們講解。
在這之後的幾天裡,他們也參觀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各個部門,還與哥倫比亞公司的各部門領導進行了一場小型的座談會。
會上,眾人以《007:大戰皇家賭場》為案例,圍繞電影開發、製片、製作、宣傳營銷、發行等環節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在來好萊塢之前,星河互娛的眾人雖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好萊塢電影的製片流程,但那些知識多數都是來自於教材、刊物和論文,雖不至於內容有假,但和實際接觸後瞭解到的內容相比,還是有些失真的。
至少哥倫比亞公司展示的“電影工業化”,還是有些超出他們預料的,那真的是字面意思上的工業化。
對於整個電影的製作,從頭到尾都有條條框框對其予以控制,牢牢將一個專案掌控在了公司的手裡。
就比如說最初始的電影專案開發規劃。
作為好萊塢的“七大”之一,哥倫比亞雖然被索尼收購之後有些落寞,算是七大中墊底的存在了,每年立項製作的電影,也是能達到15-17部之多。
這些電影專案的選擇,首先便要經過開發部門十幾名員工的交叉篩選和審查。
如此才能從多達400多個的儲備專案裡,挑選出合適的專案。
而選擇好的專案,還需要創意團隊提交大約7頁的故事梗概到決策層,也即是所謂的“綠燈”委員會中。
這個“綠燈”委員會,一般是由策劃部門、製作部門、財務部門、全球發行部門、衍生品開發部門和法律部門等成員組成的。
他們共同構成了電影專案風險評估把控體系,可以說是好萊塢電影專案開發中的重要的機制。
也只有經過了決策層的全票透過,這個專案才有可能被繼續開發,光是這個過程,就可能需要兩年之久。
雖然這樣一來,專案的確定或許會曠日持久,甚至是遙遙無期,但這種“工業化”的流程也有好處。
至少哥倫比亞公司的每個電影專案在開發之初起,就從市場需求、藝術價值、製作難度、預算體量、發行回收、衍生品產出、法律風險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資料預估模型。
如此公司就能夠確保那些進入立項流程的電影,能夠達到超過15%的利潤回報指標。
可不要小看了這一點,對於一個大公司來說,控制風險永遠比獲得利益更重要。
好萊塢不少電影公司,正是栽在了這上面,往往是一部大投資的電影,就讓公司元氣大傷。
所以這些條條框框的流程限制中,往往就存在著血的教訓。
反觀國內的製片管理,就沒有統一的標準流程,更多的還是依靠導演或是製片人個人的能力。
這種情況在小成本的電影上還看不出什麼影響,但一旦進入商業大片領域,就足以決定一家電影公司的生死了。
而即便是經過了“綠燈”委員會的同意,一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