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洛托夫斯基表演體系和我剛才所說的好萊塢現在流行的表演風格,還是有一些差別的。”
對於李倩的提問,王皓在沉吟了片刻之後才回答道。
“雖然兩者都同意‘每個人都能成為演員’的觀點,表演形式上也都加大了身體動作的佔比。
但其核心思想卻是依舊有所差別。
前者是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潛力,只是還沒激發出來,所以依靠身體動作來啟用潛質,其體系本身還是以演員為本,注重的是人。
而好萊塢現行的的表演風格,卻是在淡化演員的作用,動作只是用來豐富表演的一個工具,其核心是以‘劇’為主,人是為電影服務的。
所以前者還能算是表演派系中的方法派,後者卻只能算是一種表演的風格,甚至連風格都算不上,頂多只能算是因為商業片的拍攝而衍生出來的技巧。”
“只是衍生的技巧?”一直沒怎麼說話的童儷婭總算是開口插上了一句話。
“是的,”王皓點點頭。
“相比於我們華夏如今才剛剛起步的商業電影,好萊塢的商業片模式要發展的更為成熟,自然也就形成了他們那一條商業片製作體系。
當然,我更習慣將之稱作電影工業化。
什麼是電影工業化,工業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分工’,而電影工業化即電影的拍攝可以專案化,標準化,流程化。
在這個過程中,就要儘量消除、弱化不可標準化、流程化的東西。
例如所謂的‘演技’。
所以在拍攝商業片這件事情上,好萊塢的那些導演們往往都喜歡採用中景和全景。
為什麼,因為這種拍攝方式能夠把演員的肢體表演框進去,配合我剛才所說的那種豐富的表演方式,降低演員演技在整個表演中的佔比,從而做到一部電影並不用受限於某位特定的演員,大大增加的演員的可選擇面。”
“就好像陳龍和周星池?”李魁的反應很快,當即就舉出了兩個鮮明的例子。
“沒錯,”王皓點了點頭,“其實香江電影也早就完成了電影商業化體系的建立。”
“你看那些老港片中,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很有生活氣息,看起來十分自然,那也都是在以動作促進演技,彌補他們面部表情的不足。
同時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港星和導演北上卻水土不服的原因,因為我們的電影整體是內斂的,那些外放的港星在我們的演員襯托下,就會外放過頭了,反而顯得很出格。
而我們的演員去香江那邊,也同樣有著放不開的問題,這就是電影商業化和藝術化最明顯的衝突。”
“我之前一直和你們說電影工業化、電影工業化。
這種工業化,並不僅僅只是做一些電影特效,搞一些高科技的攝影裝置和技術,拍上那種高大上的科幻大片。
而是一種從思想觀念上,到表演體系、製作風格、認知意識上的全方位的改革。
就拿攝影這一點來說,我們國內的很多導演,依舊還保留著過去拍攝藝術電影的習慣。
咔的就是一個近景,還特別喜歡懟到演員臉上,用特寫來表現演員的演技,讓觀眾們看看演員臉上細微的肌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