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規電影的拍攝製作,都是有標準流程的,這也是電影工業化的一部分。
依照這種標準流程,電影的拍攝大致可以分為五步,分別是走位、調光、試音、排練,然後才是正式的拍攝。
光是這其中的第一步走位,就十分重要。
為什麼?
因為王皓他們如今拍電影,用的還都是膠片機,更方便的數字攝影機此刻根本就沒有普及開來。
而使用膠片機拍攝時,雖然也有數碼監視器,但那個影像,和最終在銀幕上所呈現出來的影像相比,清晰度估計只有百分之一不到,顏色的準確度更是可以忽略不計,只有大致的黑白二色。
在這種情況下,構圖、定焦、光效這些,完全就是未知的。
無論是攝影、燈光這些工作人員,還是演員、導演,都所知甚少。
主創們只知道自己負責的那部分效果:攝影知道構圖運動,燈光能大致預測光效,導演也知道表演的效果如何。
但所有人都不知道,膠片在沖洗之後,最終所呈現出來的完整影像,究竟是什麼樣的。
所有的成果完全都得仰仗於工作人員和導演的技術,像後世那種牽條狗就能坐在監視器前當導演的情況,如今是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
在這種情況下,除非富裕到捨得浪費膠片和精力,不然就得在拍攝之前,儘量把該做的工作都做到位。
這也就是為啥走位、排練這些步驟在膠片攝影時代會至關重要的原因。
只有演員在攝影、燈光等工作人員的面前,大致把這場戲粗略地過一遍,確定了移動範圍和路線、方向,攝影師才能拉著捲尺,根據表演區域來確定機位、景別和運鏡方法。
也只有確定了鏡頭的焦點、焦距和高低位置等引數,燈光師才好確定表演區域的光位擺放,精確地控制光量和光比。
以上這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稍微有點不對,最終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是災難性的。
所以早期的演員,要比很多新時代的演員更加敬業和努力,同時也更加專業。
因為在沒有數字攝影機,無法實時觀看拍攝效果,反覆回放的時代。
演員的每一次失誤,那就是在實打實的浪費金錢,其所帶來的壓力自然就可想而知,非逼著演員提高業務能力不可。
除非你大牌到能夠無視這些浪費的金錢,或者是豪氣到帶資進組,否則就得被導演罵個狗血淋頭。
好在王皓的這個劇組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黃壘本身就是老演員了,現場的工作人員也十分專業,即便是張揚和李魁這種生手,在青影廠老員工的幫助下,也幹得有模有樣。
而隨著演員的就位,燈光、攝影、美術和收音的吊杆員自然也都圍了過來。
得益於《活埋》場景簡單到只有一個棺材的地步,表演區域的確定還是十分簡單的。
簡單到攝影助理都不需要根據演員的走位在地上貼上膠布做記號。
當然啦,就算是這方面省略了,該完成的工作也不能少。
王皓以最高標準要求著在場的所有人。
他知道,自己等人的身上,寄託著華夏科幻電影的未來,這個專案,只許成功,不許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