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簡單場景,那些大專案在拆解劇本時,需要考慮的東西就更多了。
時間、地點、人物、特技、特效、道具、車輛、動物、音效、服裝,乃至是天氣。
這些資訊,都要記錄在一張張場景卡片上,分門別類標上數字。
也只有分解出所有的場景後,製片組才能把各種變數都整合到一起,制定出一張合適的總製片表,把拍攝計劃安排好。
否則的話,沒有總製片表,沒有詳細的計劃,製片人又如何才能製作出詳細的預算方案呢?
道具要採購哪一些?採購多少?
外景場地有哪些?需要租多少天?
群演需要多少人?主要演員有幾個?要滿足什麼要求?
拍攝的裝置需要借幾臺?用多久?
如此林林總總的問題,都能在總製片表和製片計劃中找到答案。
瞭解清楚了這些,做好了專案預算,王皓和張揚他們才好分頭行動,做道具的做道具,弄置景的弄置景,該去借機器的藉機器。
至於畫分鏡頭指令碼這件事情,那還得等到勘景之後才能進行。
老實來說,如果是依照正常的製片流程來推進專案,王皓他們之前先畫出分鏡頭指令碼的行為,其實是錯誤且不專業的。
因為在畫分鏡頭指令碼之前,除了需要拆解劇本以外,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堪景。
王皓他們之所以錯了,就是因為如果這一步沒做就先寫分鏡頭指令碼,那麼當導演到達現場後,就會發現。
那些分鏡頭指令碼上所給出的機位,有些根本就取不到,因為是在懸崖之外。
那些想象得很完美的場景,實際上卻是卻並沒有那麼驚豔,因為季節沒到。
那些你設計的角度,演員站在那裡,結果卻沒有光亮……
最終,畫得再好的分鏡頭指令碼也都有可能成為一堆垃圾,所有的工作又得從頭再來。
由此可見,勘景這一道工序是多麼的重要,只有勘景完成了以後,導演才能開始寫分鏡頭指令碼,畫故事板。
當然,王皓他們的這部《活埋》屬於特事特辦。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電影場景十分簡單,簡單到了極致,就只有一口棺材,屬於室內造景,機位角度任意可選,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堪景的重要性可以說是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王皓那堪稱變態的記憶回溯能力。
正是因為擁有了這個金手指,他才能在腦海裡將《活埋》原片一幀一幀的反覆播放,參考著做出自己的分鏡頭指令碼。
光是這一點,就為他們節省了不少的時間。
如今他們的分鏡頭指令碼基本已經制作完畢,王皓在檢查過一遍,發現沒什麼大的問題後,立刻就藉此開始反推著製作總製片表和製片計劃,順帶著也把專案預算給做出來。
本來這個工作應該是由掌管錢袋子的製片人負責的,然而《活埋》的製片人正是陸國濤。
王皓只是心中一想,就猜到這工作即便是遞上去,最終也還是會落到自己身上,與其這樣,倒不如一起完成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