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接到指令,第一天就攻下樂安,拔掉山東最後一個釘子,便直取汴梁。守將左君弼出降。西出河南府(今洛陽市),元將詹同的五萬大軍敗逃。
馮國勝則率兵西取陝州,佔領潼關,並將潼關以東諸郡統統拔下,歸入大明版圖。
徐達夜破李思齊。
北伐軍攻下山東、河南,又扼守住潼關,朱元璋親定的“撤其遮蔽”、“斷其羽翼”、“據其戶檻”的作戰計劃已完全實現,對大都已形成三面包圍之勢。
。。
訪民情,選都城親臨前線(1)
朱元璋不敢懈怠。他決定親至汴梁,一來考察地勢民情,以便確定大明都城定於何處,二來慰問出徵將士,指授下一步的征戰方略。
新朝建立,本應馬上定都,沒想到卻發生了問題。
應天是朱元璋的發祥之地,又新建了宮闕,當然是首選之地。他身邊的文武重臣大多是淮西子弟,眷戀故土,應天離濠州近,也強烈要求定都應天。
朱元璋是打算定都應天的。一次,他召集一批儒士到鐘山聚會,他興之所至,令他們賦詩相慶。他自己則興致勃勃,先吟成七絕一首:
翠微突兀倚晴穹,
日色喧和紫氣濃。
谷內野猿跳上下,
鶯啼悠韻樂三冬。
儒生鄧伯言也獻詩一首,中有兩句:
鰲足立四極,
鐘山一蟠龍。
朱元璋讀了此詩,覺得氣勢宏偉,拍案高誦起來。那鄧伯言以為朱元璋是拍桌震怒,嚇得一跳,暈倒在地上,經太醫搶救才醒了過來。
由此可知,朱元璋對應天凝聚的龍氣是難以忘懷的。
不過,有些儒臣卻不贊成在應天建都。從大軍北伐時起,許多人就向朱元璋進言,都說古來當皇帝的,非在中原建都不足以控制天下。
朱元璋覺得此言也有道理。應天雖虎踞龍盤,地勢異常險要,又是全國的經濟中心,但其位置偏於江左,離對元作戰的中原太遠,不便於他部署和指揮軍隊。同時,歷代在此建都的東吳、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六朝都是短命王朝,大約是龍脈盡已走洩,不宜在此建都。故他頗為猶豫,想借到汴梁去部署軍事行動,順便考察一下那兒的地理形勢,看看有無龍氣凝聚之地。
車駕從應天出行,一過長江,沿途的景色就越走越蕭瑟。已是四月天氣,田野裡卻沒有看見幾個下地的人。田地一片荒蕪,雜草叢生,甚至長滿荊棘。
他在一個村莊裡停車進行走訪,只見房屋破敗,有的已經倒塌,長滿了野草。還看見一隻狐狸在四處跳竄,見了人也不躲避。走遍全村,竟找不到一個人。最後在一個茅草棚裡尋出一個斷臂老人,一問,才知經過兵亂,這裡的老百姓不是死了,便是逃了,全村五百多口人,現在只剩下他一個殘廢。他的一家人都餓死了。
朱元璋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懼。百姓都死光了,他這個皇帝還怎麼當呢?他感到,非馬上招撫流亡,安定民生,墾田拓荒,努力農桑不可。
越往北走越荒涼,心緒就越沉重,眉頭越緊鎖不開。待得到了汴梁,他的臉色憔悴,好似老了幾歲。
在路途中,他即令中書省的官員急速調糧來賑濟孤貧老弱。
隨行的中書省官員面有難色,說:
“陛下,眼下南征北討,四處急需糧食,朝廷連軍糧供應都有困難。”
朱元璋臉色一沉,厲聲說道:
“爾等為何這般不曉事?得民心者得天下,撫卹老幼,天下為人子弟父母者都會感激誠服。立國者以人為本,如見死不救,他們還要我這個皇上做什麼?現在缺的不是糧食,是一顆救貧恤弱的良心。這是當務之急,你等不用多言,快照此辦理!沒有錢,就賣了我的褲子。”
一到汴梁,他顧不上休息,立即召見常遇春,並親至軍隊進行慰勞。他把帶來的金銀財帛賞賜給各級將士,探望負傷計程車兵,撫著他們的傷口噓痛問苦,稱讚他們浴血奮戰,不到一年,即平定齊魯,攻下河、洛之地。
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初一,徐達風塵僕僕從前線趕到行在進謁。
朱元璋見到他,即迫不及待地說:
“將軍應與各位將領抓緊時機攻取元都。”
徐達連聲應答,說:
“謹領聖旨,末將立即部署。”
朱元璋與諸位將領寒暄了一陣,便屏退他們,只留下徐達,用溫語問道:
“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