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甲帶巡洋艦的早期重點防護設計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面對速射炮的誕生,這種設計就無法繼續用下去了,1887年,英國研製出了120毫米速射炮,射速達到了老式相近口徑火炮射速的8倍。於是新的全面防護出現了,而這也標誌著正規裝甲巡洋艦的出現,法國的杜布伊·德·洛姆號就此誕生了。
不過約亨並不打算單純的複製這種擴大側面裝甲的設計,前世約亨所瞭解到的甲帶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區別是“裝甲帶和防護甲板並不相連”,也就是說由於側舷裝甲帶面積過小,無法與水平裝甲連線成一個整體。但是就算側舷裝甲帶面積擴大和水平裝甲連線起來,在約亨看來特依然不夠完善,前世約亨看過的一些資料將英國伊姆佩裡尤斯級裝甲巡洋艦的裝甲防護描述為一個“沒底盒子”,還有的資料認為甲帶巡洋艦的特點在於缺乏完整的裝甲盒,因此未來形成完整裝甲盒的設計才使裝甲巡洋艦的真諦。
裝甲巡洋艦的防護開始從早期重點防護到全面防護的轉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走向正規裝甲巡洋艦,特別是全面防護裝甲巡洋艦的過程是隨著裝甲材料的發展和對於這一艦種的認識的加深逐步進行的,各國的速度也不一致。在1888年以後建造的裝甲巡洋艦仍有不少是老式的,沒有達到全面防護標準,如1890年前後西班牙和俄國的一些裝甲巡洋艦。
那些在速射炮時代依然沒有擺脫或沒有徹底擺脫甲帶巡洋艦防護方式的裝甲巡洋艦在海戰中都損失慘重。例如美西戰爭中的聖地亞哥海戰中,西班牙1889年開始開工建造的、由英國奧蘭多級裝甲巡洋艦改進而來的3艘瑪麗亞·特雷薩公主級裝甲巡洋艦全軍覆滅。其中奧肯多號在短暫的交火中,先是中了43發57毫米炮彈,造成其大部分艙麵人員傷亡。而3發203毫米、1發152毫米、1發140毫米、9發119毫米炮彈就使其船體嚴重受創,旋即沉沒。而該級艦的水線裝甲厚達254-305毫米,主炮塔裝甲厚達229毫米,之所以如此不堪一擊,除了裝甲材料比較原始之外,甲帶巡洋艦防護方式下的防護結構缺陷和防護面積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日俄戰爭的蔚山海戰中沉沒的萬噸級留裡克號(留裡克i)也屬於甲帶巡洋艦,除了對舵機防護不足外,它的火炮防禦也是不足的,在海戰中她的火炮全部被摧毀,甚至有部分火炮是在與只配備了152毫米40倍徑速射炮的浪速號和高千穗號戰鬥中被摧毀的。
所以約亨要求新式巡洋艦的裝甲佈置方式必須按照大選帝侯級一等鐵甲艦的由側甲、平甲和穹甲構建起足以保護整個艦體所有重要的部位的超長裝甲盒體。不過這個要求讓在座的所有設計師都感到十分為難。
“殿下,您所說的設計思路我們可以理解,但是如此巨大的防護面積,加上足夠的裝甲厚度,裝甲總重一定十分驚人。而又要保證火力和航速,新艦的排水量恐怕難以控制啊。”
“這並不是問題,克虜伯公司的新式表面滲碳硬化裝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雖然目前克虜伯公司的研製進度較為緩慢,不過巡洋艦顯然不需要和鐵甲艦一樣厚度的裝甲,如果按照表面滲碳硬化裝甲的效能是普通鍛鐵裝甲的1。5倍來計算(注1),我們可以節約三分之一的裝甲重量。新艦設計完成到開工起碼要1年時間,讓克虜伯公司在一年內必須拿出50毫米以上的表面硬化裝甲。”
這樣做的確是有一定的風險的,一旦克虜伯的進度跟不上,就有會導致新艦下水後無裝甲可用的尷尬境地。不過約亨這麼做也是相信克虜伯公司的能力,由於約亨的干涉,克虜伯公司早在1886年就掌握了鎳鋼裝甲,其裝甲效能比定鎮二艦上所用的鋼面裝甲效能提升了5%,而英國人今年才剛剛拿出同類產品,而在此基礎上進行表面滲碳的研究工作也同年展開。既然美國人能在1890年拿出相比於鍛鐵裝甲提升了60%左右的哈維鋼裝甲,克虜伯沒理由不能在比美國人更早拿出此種裝甲(注2)。
因此約亨寧願承擔風險,也要讓新艦不至於完工後就面臨著裝甲材質落後的局面。而且如果順利安裝了表面滲碳硬化裝甲,新艦的效能足以在5年內領先各國所有“非正規”裝甲巡洋艦,而且在以英國為首的諸多國家認為裝甲巡洋艦價效比不如防護巡洋艦從而導致在裝甲巡洋艦的發展陷入停滯的情況下,這個優勢甚至可以保持10年。而且就算是法國人剛開工的“正規”裝甲巡洋艦杜布伊·德·洛姆號,由於裝甲材質的原因也絕對不會是新艦的對手。
“裝甲重量的問題解決了,我們再來談談火力吧。”約亨給裝甲的設計定下了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