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制定德國海軍接下來發展方向,而成品就是現在擺在腓特烈三世桌子上的這份《海軍總參謀部第9號戰略與戰術備忘錄》。
這份原本在1894年就應該由提爾皮茨提交的備忘錄現在經由約亨之手擺在德國皇帝的面前。
“攻擊性潛能?”腓特烈三世斟酌著這個詞語,有些疑惑地問到:“你希望我們的海軍的總體戰略從防禦轉向進攻?”
“不是的,父親,我們的海軍依然是為了保護我們的海岸線而存在的,只不過這次的日清戰爭證明了一點,那就是被動防禦在海戰中是沒有價值的。這一點和陸戰不同,只有徹底擊潰對方的艦隊才能保證制海權。想要依靠其他手段保證制海權是不可能的。
因此海軍必須擁有進攻性,這種進攻性並非指我們的海軍的戰略改變了,而是我們的為了實現戰略採用的方法改變了。”
“為了保護我們的海岸線,因此主動進攻是嗎?”腓特烈三世接著說到:“繼續說下去,你的理由。”
“海戰和陸戰不同,陸戰可以依託建設完備的工事進行防守,防守方可以承受數倍於己方的敵人的進攻,因此防守方有優勢。
但是海戰不同,海戰沒有防守之說,艦隊都是在運動的。沒有有利於自己的地形和工事,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戰艦的效能和水兵的素質,所以海戰只有進攻!”約亨慷慨陳詞到。
“你這是英國人的海軍建軍思路。而我們的主要精力並不在海上,這一點你應該清楚的,約亨。”腓特烈三世知道自己的這個兒子對海軍有著極大的熱情,德國的發展也的確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對此腓特烈三世也是支援的,但是這並不代表德國海軍會成為一支進攻性決戰型海軍。
“是的,父親,這的確是英國人的海軍思路,但是無疑他們的思路是正確的。現在世界上主流海軍思想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法國人的,一種是英國人的。
法國人認為。破壞敵人的通商航道比消滅敵人的軍艦更有利,得到敵人的殖民地比消滅敵人的艦隊更有利。不打無把握的仗,集中全部優勢兵力再進行攻擊。
而英國人則認為,消滅了敵軍艦隊就能控制通商航道,消滅了敵軍艦隊就能夠控制敵人的殖民地,沒有必要集中己方所有兵力,因為這樣敵人也有足夠的時間集結,直接進攻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在不斷積累中最終演變成己方的優勢。
正如父親您所說的,我們的主要精力並不在海上,但是無論是保護我們現有的殖民地,還是為了保護我們的海岸線,英國人的思路我認為才是正確的。
因為依靠巡洋作戰在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是無法保證其效果的,沒有制海權,敵人可以從容的調動兵力來搜捕執行巡洋作戰的艦船,而巡洋作戰本身對後勤支援的要求極高,對於殖民地較少的我們也並不合適。
如果我們作為進攻方,那麼在我們控制制海權,或者說至少讓敵人無法獲得制海權,那麼是否進行巡洋作戰的決定權在我們手中。
而我們作為防守方,我們獲得了制海權,或者敵人無法獲得制海權,那麼也就根本不用擔心海岸線的防守問題了。
這一切的前提就是我們要在艦隊決戰中擊敗或者重創敵人。”
“你的依據就是這次的日清戰爭?”腓特烈三世問到。
“這個想法並非現在才有,但是在法國人的海軍思維在世界各國有著極強影響力的情況下,提出建設一支進攻性決戰型海軍,對於我國來說是否是必要的一直都是一個疑問。
但是現在它不再是一個疑問了,一個沒有攻擊性的海軍,清國北洋水師的下場就是我們的前車之鑑。
一支不能在戰爭中具備徹底摧毀或者讓敵人蒙受無法承受的損失的能力,沒有進攻性,不打算承擔風險做出犧牲的艦隊,將沒有任何戰略價值。呆在港內最終面對失敗選擇自沉儲存顏面就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日清戰爭中雙方的表現就是最好的依據。無論是其目的是進攻還是防禦,在海上決戰中獲勝,掌握制海權的海軍都將會是最終的贏家。”(未完待續m。)(未完待續m。)(未完待續m。)(未完待續)
第154章 各取所需
對於歐美五國的調停,清國雖然知道事後必然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不過在遼東半島已經被日本人實際佔領,帝國的中心已經被日本人的兵鋒直指的時候,清政府也顧不得許多了。
在日本政府提出領土要求,並且開出高達3億兩的賠款數字後,清政府立刻向5國公使求助。由於保證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