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這個古墓有沒有被盜,裡面有沒有值錢的物件,要是在以前,我們一定會打這個主意,現在就是緬懷一下,也就是看看,也不會去想了,錢財就是說過眼雲煙、、、、、
這幾天我為什麼不聊盜墓啊,昨天一個朋友告訴我。現在的盜墓小說,都是引導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毀壞文物。我這個還是很有壓力的,寫出來,也是為了警示大家把,前面有的聊的很細,我是從盜墓甚至考古角度去說。沒有想那麼多,最初,就是看看現在網上很多玄幻的盜墓小說,嗤之以鼻,覺的給大家講一個不一樣的盜墓故事,這本在節文以後,我會寫番外,大家知道這幫人都在做什麼。
我還會加重一點筆墨聊聊監獄裡面的事情,叫打家知道那裡面真不是人待的,也不要在生什麼盜墓的想法了,也算是給大家普普法吧,也算是警示吧。說歸說,勸歸勸,這個還是在自己。總之,牢飯,不好吃、、、、、
說到那個太監墓,就在一片果園裡邊,石碑還完好,封土沒有被盜的痕跡,這個是為什麼呢,我感覺,這個盜墓人都知道。這裡面還有一段故事。
思陵前方有一座陪葬墓,普遍認為該墓是明朝末年明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心腹太監王承恩的墓葬,通常稱為王承恩墓。明十三陵內的王承恩墓
現存墓保留仍舊比較完好。陵只剩一個直徑6米的土堆,就是墳堆子。前面但卻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東,東側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吳下倪欽題行書刻“王承恩墓”。
此碑最令人稱道之處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動,表現題材為“龍馬負書”、“犀牛望月”等神話傳說。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龜趺,碑首有“敕建”字樣,碑文800字,為清順治帝(順治17年)親自撰寫。緊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製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順治二年營建思陵時,順治帝為褒獎王承恩“貞臣為主,捐軀以從”撰寫的。
王承恩於明萬曆年間進宮,擔任信王府的掌管太監,即自朱由檢(後來的明思宗)一出生開始就照顧著他。天啟年間,他也是魏忠賢勢力的其中一份子。但身為太監的魏忠賢想要篡位,王承恩卻幫助朱由檢,使得天啟年間的司禮監太監魏忠賢只好在熹宗朱由校臨死前宣佈由信王朱由檢繼位,且熹宗之後張皇后也釋出懿旨:“召信王入繼大統”,因此魏忠賢與王承恩決裂。
他因此深得崇禎信任,在崇禎年間擔任司禮監太監(是明代時太監的最高職位),侍奉了思宗朱由檢大半輩子,他並未似魏忠賢一般的奪權造反,而幫助思宗辦公。但是有些官臣覺得他的權力過甚,有越權之行為,如戶部尚書周延儒曾向崇禎進言,認為王承恩的權勢過大,是另一個魏忠賢。周延儒上書告發王承恩,愛猜忌的思宗雖然認為周延儒講的話有道理,一度想殺掉王承恩,但是思宗最後還是軟了心,重任王承恩。北京被圍時以他提督北京兵馬。
就是這樣的一個權傾朝野的一個太監,最後卻陪著皇帝吊死在景山的一棵海棠樹上面了。這都是後話,據說,埋葬他的還是闖王李自成。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禎帝朱由檢由太監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今北京景山),吊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樹上。隨後王承恩也吊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崇禎和王承恩的屍體
在樹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發現,被停放在東華門外。
四月四日,李自成下令開啟田貴妃的墳墓,將崇禎帝夫婦葬了進去(貴妃墓因此改稱思陵),並將王承恩附葬陵側。南明弘光帝聞之,賜諡“忠愍”。王承恩後為清朝皇帝所稱頌,順治帝題碑“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康熙帝也曾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
王承恩歷來因忠君節烈而被後人稱頌。大也喲人評論此人不陰不陽、忠奸難辨;既護崇禎即位,又帶陳圓圓進宮,打擊周延儒。他一生雖忠於崇禎皇帝,但也心狠手辣,壞事做絕。後世對於這個太監褒貶不一,就衝他陪著皇帝一起殉國,我就敬他三分。
我還和老鄉在閒聊中,知道了很多鄉野趣談,這個只有親自走訪這些古蹟才會得知。其實,每一個盜墓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以前,我們是挖掘那些埋在地下的珍寶,現在,我只挖掘那些埋在歷史記憶裡面的珍寶。叫大家瞭解一段逝去的歲月。瞭解歷史、、、、、、
昨天和村民聊天得知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歷史上屢遭火焚。最早的一次為李自成的大順軍所為。定陵在人為的大火中燒去了恩殿、恩門、左右配殿。定陵是否遭過天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