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曆史上,有不少大師,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簡單點說,就是人生有三大境界。
起初:看山是山。
看一會兒之後,覺得:看山不是山。
看到最後,還是覺得:看山仍然是山。
小時候,涉世之初,我們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當我們歷經紅塵之中的誘惑,看到虛偽面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覺得自己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裡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通常來說,更多的人,都能走到第二重境界。
看山不是山。
很多人,都會在這個境界終老一生,教育孩子,對待事物,都是這種看山不是山。
然而,也有極少數人,能洞察世事後反璞歸真,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的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
“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
華夏佛家,甚至華夏思想界,看山是山的禪理都影響深遠,方雲對其也有較為深刻的理解。
如若不是有著華夏特殊的精神核心,如若不是有著華夏特殊的歷史傳承,說實話,方雲還感覺不到自身的變化,也不會這麼快就悟到“還虛還實。”
還虛還實的原理就是“看山是山。”
但還虛還實跟看山是山完全是相反的視覺。
看山是山,是我去看山,然後在不同的時候,根據自身的思想境界產生的一些感悟。
看山的是我,感悟的也是我。
這是一個主動的過程。
還虛還實則完全不同,這是一個被動的過程,是“我”被別人看的過程。
修煉還虛的是我,但是觀察我這還虛狀態的卻是別人。
簡單點說,修煉還虛,方雲要讓“別人看方雲是方雲、看方雲不存在、看方雲還是方雲……”
沒錯,這就是還虛還實的真諦。
至強分神修士,給人的感覺,就是客觀存在的,是實力極強的代名詞,是一方霸主。
這其實也就相當於剛剛踏入還虛境界的時候。
此時,別的修士看到方雲,都會感知到方雲的強大,不少修士甚至會頂禮膜拜。
然後,隨著修行,方雲進入還虛狀態,體悟到還虛之力,這個時候,方雲就會自然而然成為很容易被忽視的存在。
明明方雲就站在眼前,明明方雲就在那邊,但怪異的就是,好似大家根本就感知不到他的存在。
就好似,方雲就是一片虛無,存在感極低。
這個狀態,就是“虛”態。
深淵鬼市之中,方雲陪在聞人雪的身邊,就是這種虛的狀態,搞得聞人雪忙著忙著,就把方雲忘記到九天雲外,然後猛地想起的時候,才會大驚失色,怪異無比。
此時,方雲在別人的眼中,就是“看方雲不存在。”
但這個狀態的“虛”,並不是最強的“虛”態。
到了上三天,開設4S店的過程之中,方雲不經意間,進入到了還虛的另一個境界“還實。”
也就是,那些修士,依然能注意到方雲,依然能看到方雲,討論方雲。
不過此方雲已經不是彼方雲。
此方雲是輕舟宗的4S店店主,此方雲修為不高,為人和善,煉器水平極強。
此時,方雲的狀態又變成了“看方雲還是方雲。”
但實際上,此時的方雲,身上依然有還虛之力,此時,那些人應該很容易忽視方雲的存在,因為方雲身上有著虛的特質。
但有意思的是,隨著4s店的崛起,方雲不經意間讓大家記住了自己,然後,方雲又在不經意間,跟普通修士打成一團,讓自己融入到了其中,成為了普通修士中的一員。
還虛特質的方雲,竟然也不會被人輕易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