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所共知。毛國瑤又在大學中文系唸了一年書,自然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初一翻閱,發現書中夾有大量批語,引起了他強烈的興趣,便將此書借回家中。毛國瑤手中有一部有正書局石印本的《紅樓夢》(即:“有正本”, 亦稱“戚序本”),他將這兩種書裡的批語逐一對照校閱,發現其中的批語遠比“有正本”多,便隨手將這些“有正本”上沒有的批語逐一抄謄在紙上,後來又轉錄到一本橫線練習簿上,這些批語多達150多條, 就是目前國內外紅學界廣泛流傳的“靖本”脂批的依據。當時毛國瑤抄錄這些批語純屬為了排遣心中的苦悶與寂寞,並沒有什麼別的意圖,他本人也不太瞭解這些批語的價值。過了幾個月,他就將書還給了靖應鵾。也將此事置諸腦後了。
一一九*年,毛國瑤我然發現一本《文學評論》上刊有一篇俞平伯先生的文章,其中的某一論點與那抄本中的某一條批語頗有關合之處,便將“靖本”及批語的情況寫信告訴了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先生。 俞先生一見此信。高興異常,立即覆信毛國瑤,告訴他這些批語“很有價值”, 希望他能提供原書, 一睹為快,以便做進一步的研究。毛國瑤當即趕到靖家,告訴了他們這一情況,希望找到原書,但此書卻不翼而飛了。那麼書到哪裡去了呢?原來,一九六二年自然災害期間靖應鵾的妻子將家中的雜物書籍賣掉了不少(其中還包括一隻明代的宣德爐)。但是這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