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水,比平時煮粥的水要微微多一些,這樣最後出來的粘稠度才能剛剛好。煲粥的時間儘量延長,4~6小時最佳。等墨淺確認食材都煲熟爛以後就可以出鍋了。等到眾人起來的時候,正好喝到了這美味的臘八粥了,墨淵還津津有味的聽了墨淺說的那些故事,就連清雪她們也是聽的很是認真注意,搞得墨淺是苦笑不得。之後的日子裡,墨淺和大家可謂是忙的團團轉了。接下來便是祭灶了,這一天墨淺帶著家中的男男女女將整個莊子都打掃了一遍,而且打掃的很是乾淨整潔,中間還派了人去將城裡的宅子也打掃乾淨了。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祭灶,是一項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餵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新年3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所以祭灶這一天墨淺和清雪都沒出現,由墨子深帶著墨淵進行了祭灶這一件事。墨子深帶著墨淵祭灶的時候,墨淺已經帶著清雪她們去買東西去了,不過因為墨淺已經確定清雪懷孕了,而且加上街上人太多的原因,最後,只能留了兩個人陪著清雪在馬車裡等著了。墨淺帶著幾個丫鬟和嬤嬤在街上穿來穿去,不一會兒就擠得滿身都是汗,在這冬季出汗可不是什麼好事,這不剛一出來就被風吹的一個激靈。墨淺帶著一身掛滿東西的丫鬟嬤嬤回來時,可是將清雪看的笑的直不起腰來,墨淺很是無語的翻了一個白眼,再不理會她了,將東西都放在馬車裡,一行人就急匆匆的往回趕。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