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3部分

氣息”的“雜碎”,比如林漢自己的“多功能運動床”、“搖搖床”之類的用於“很有愛活動”的裝置。

加入紅海軍的薩菲羅斯號,正式改名為南昌號。

至於安裝在南昌號上的新式三十毫米轉膛炮,之所以送來中國測試的是轉膛炮而不是加特林機炮,因為他是漢娜給蘇聯人挖的坑。

和加特林機炮機比,轉膛炮更輕便,射彈散佈面積小,火力密度大,而且沒有質量較大的自動機縱向運動,射擊時產生的機械震動也很小。

優點雖然大,缺點也不小,最大的缺點就是該炮對加工工藝精度要求極高,需要高精度的機床車床以及優秀的熟練工人。即使是在二戰後,蘇聯人面臨轉膛炮和加特林轉管炮的選擇時,最後還是選擇了加工製造難度低的後者。

漢娜也不打算在未來給德國軍隊裝備轉膛炮這種目前的技術難以大規模量產的武器,開發這個純粹是為了進行技術貯備。而在中國試用,則是為了給蘇聯挖坑。

林漢是個穿越者,這個身份已經讓蘇聯知道了。

穿越者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知道未來的歷史走向,以及知道未來科技發展的正確方向。

歷史因為穿越者的干擾會變化,但科技發展的正確方向,卻不是穿越者能改變的。

林漢和漢娜分析為斯大林的行為和思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在爬科技樹時,一定會本能要求蘇聯“緊跟”德國的步伐,德國走什麼路,蘇聯也一定要走什麼路。

這是人之常情,因為在斯大林看來,和林漢關係密切的希特勒(漢娜母女),在林漢的影響下一定知道正確的答案。

在未來的幾十年裡,轉膛炮也許適合德國這個擅長精密加工的國度,但絕對是不符合蘇聯的國情,如果蘇聯一味地跟著德國走而忽視了自己真正的優勢,那後果只會是邯鄲學步。

漢娜相信在中國和英日的空戰中,轉膛炮一定會有極出色的表現,到時候斯大林一定會尋求這項技術,而那時她也會順勢而為,將該炮的設計圖紙和樣品全部賣給蘇聯人。

即使是以德國現在的技術,為了製造這五門轉膛炮,也花了極大的力氣,完全是靠著一批高階技工硬生生地手工加工出來的零件,然後她自己再仗著擁有異能,在細微處調整後才加工出來的。

蘇聯厲害出色的地方是系統工程學而不是細節制造的“精密”,如果斯大林不顧現實,強行想在三四十年代點亮“轉膛炮”這株科技樹,那隻會白白地浪費人力和物力,掉進林漢和漢娜為他挖好的“跟風陷阱”中。

下午七點,當夜幕降臨時,完成改裝南昌號載著三十名水兵,駛出江南造船廠進行改造後的試航。由於新接收的水兵還不熟悉該艦,操縱該艦的工作由林漢帶來的德國水手擔任——而這些水手真實的身份同樣也來自德國海軍。

十五日這天,上海的氣候很糟糕,依舊陣雨綿綿,派出去發現第三艦隊的JU52運輸機在返回時又遇上了大雨,雖然強行在虹橋機場降落,但是其中一架在降落時發生了著陸事故,降落時衝出跑道,機頭觸地險些拿了大頂,幸好機上人員只受了一些輕傷。

返回虹橋機場兩架容克運輸機,除了傳回了第三艦隊的情報外,也帶回了他們拍攝的照片。

而另一邊,林漢與李華梅率領的潛水員,從諸多沉沒的日本軍艦上打撈上來的相關物品中,紅軍的情報人員也有了重大的發現。

在勢多號上,撈起的一名艦員的隨身公文包,事後這個公文包被交給紅軍的情報部門處理,他們在公文包裡發現了前幾日長江艦隊和日本國內及臺灣駐軍來往的全部電報。

身為日本內河艦隊的旗艦,當時勢多號不但被平海號上的六門140毫米主炮瞄準射擊,更遭受數十門105毫米的法國加農榴彈炮的間接射擊,艦上落彈無數,那份電報的保管者在炮擊中早就身亡,一片混亂的日本人只記得毀滅密碼機和密碼本,卻忽略了這個死人公文包裡重要的檔案。

這是極珍貴的收穫,這些日子,紅軍一直在監聽日本的無線電通訊,有了這些電報作為參考參照,短期內要破譯日本人的密碼就變得非常容易。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電報,紅軍得到了日本下一步行動的確切方案。

其中一條最珍貴的情報,是由那份被江水打溼的了的電報,紅軍得知日本人從臺灣出動了第三艦隊總計十四艘戰艦前往上海進行“武裝干涉”,出動的規模,時間、目的地,還有出動陸軍的數量都寫得清清楚楚。

而在偵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