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隋廢郡,縣改隸巴西郡。⑤儀隴縣名至今未改。在陰平道上的彭縣,後魏為天水郡,後改為九隴。後周置九隴郡和九隴縣,唐代還有九隴村。①儀隴、九隴,都與隴山有關。因為住居隴山的氐族、羌族南遷,曾在這些地方流寓過,後人遂取儀隴、九隴等名以志過去的一段歷史事實。儀隴標識著對於隴山的懷念,而九隴乃從隴坂九回得名;後魏之又以九隴為天水郡,是為與隴山有關的顯明證據。九隴境內有九隴山,亦應與縣名為同一來源。
自成都沿岷江南下有彭山縣,周武帝於此置隆山郡,隋開皇時罷郡為縣,至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因避玄宗諱改為彭山縣②。隆山、隆城,其實就是隴山、隴城。由彭山順流而下至岷江與金沙江合流處是為宜賓。兩漢置犍為郡,治僰道,即今宜賓;秦、漢以後自四川入雲南多取道於此。秦時常略通五尺道,以及隋、唐時代的石門道,都是指的從宜賓過江,經今慶符、昭通以至曲靖的一條大道。三國蜀時,分犍為置朱提郡,晉朱提郡所統五縣中有漢陽、南秦二縣。南秦不知在何處,漢陽則在今慶符縣,③漢陽、南秦原為天水、武都的別稱。在四川通雲南東部的大道上出現了與氐族、羌族聚居的天水、武都有關的地名,這隻能與儀隴、九隴等量齊觀,予以同樣的解釋,不然是說不通的。
▲虹橋▲書吧▲BOOK。▲
第51節:二 南詔史上的民族問題(2)
隴山山脈中的氐族、羌族,秦、漢以來屢次遭受壓迫,於是陸續從米倉、金牛、陰平諸道進入四川。到了成都平原的一支又沿著岷江南下,經五尺道至雲南東部今曲靖、昆明、安寧以至於建水一帶。從沿途遺留下來的地名看,他們遷徙的路線是很清楚的。屬於戎族的氐、羌到了雲南以後,改稱為爨,爨不過是戎族的同名異譯而已。魚豢《魏略》說氐人〃或號青氐或號白氐〃④。白氐之名特著於後世,羌亦有青羌之稱;西爨白蠻之為氐族,東爨烏蠻之為羌族,其起源大概如此。大理段氏系出白蠻,因此改趙州為天水郡,改永北為成紀鎮,⑤也自然可以理解了。我並且以為滇國、滇池之名也源出氐、羌,而與填戎有關。〃填〃〃滇〃音同,所謂〃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①,只是一種望文生訓的傅會之辭,不足據為典要。
以上說的是氐族和羌族在岷山山脈東邊沿著岷江南下進入雲南東部稱為兩爨的一支,根據地名建置的沿革,追溯他們遷徙的歷史。還有一部分氐族和羌族活動於岷山山脈西邊今西康境內,其進入雲南,居住於今大理四周的一支,是為六詔。這一支的遷徙情況,與兩爨有點不同。
根據《史記·西南夷列傳》的記載,公元前第二世紀以前,西南民族分佈的情況是:夜郎以西為滇國,自滇以北最大的數邛都,邛都東北徙莋都最大,莋東北又數冉最大,冉東北便是白馬。這些民族都屬於氐族一類;散處於岷山山脈以西及金沙江的南岸。至漢武帝通西南夷始於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以邛都為越嶲郡,莋都為沈黎郡,冉為汶山郡,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越嶲郡相當於舊寧遠府境,沈黎郡相當於舊雅州境,汶山郡相當於舊茂州及雜谷廳境。而舊階州、松潘又都包括在武都郡內。秦、漢以後開闢西南,力量都集中在巴、蜀,即岷山山脈以東的一帶地方,於是巴、蜀一帶的民族鬥爭也最厲害。《華陽國志·蜀志》說秦張儀、司馬錯伐蜀,蜀王敗走武陽,為秦軍所害,蜀王傅相及太子退至逢鄉死於白鹿山。逢鄉白鹿不知為今何地,武陽即今彭山縣,是蜀王逃亡的路線也是沿著岷山南下。而越南古代史上還有蜀王子建國稱安陽王的一段歷史,這裡的蜀王子當即為秦張儀、司馬錯所滅的蜀王的後人,率其種人南奔至於越南北部,竟像後世的虯髯公自王於海外扶余一樣,建國稱王。②
秦、漢兩代對付留在巴、蜀的所謂夷人,手段是異常殘酷的。就像勇猛善戰的板楯蠻,屢世效忠於漢,卒因〃愁苦賦役,困罹酷刑〃,於漢末屢次叛變,漢靈帝時漢中程包答靈帝問說得很清楚:
板楯七姓射殺白虎之功,先世復為義人。其人勇猛善於兵戰。……忠功如此,本無噁心。長吏鄉亭,更賦至重,僕役箠楚,過於奴虜。亦有嫁妻賣子,或乃至自頸割。雖陳冤州郡,而牧守不為通理;闕庭悠遠,不能自聞。含怨呼天,叩心窮谷,愁苦賦役,困罹酷刑,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非有謀主僭號,以圖不軌。今但選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煩征伐也。①
所以岷山山脈以東的巴、蜀地方,在秦、漢兩代開邊闢土的政策之下,氐、羌以及像板楯蠻一樣的其他種族,如不能效法蜀王子之別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