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秦的郡縣 制度。
(3)實行什伍制度:秦國的都城、鄉村、小鎮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在變法前都作為基層行政單位。為了便於管理,編髮要求居民登記於戶籍,分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什,同於後代的保甲制度。為了加強管理和統治廣大居民,規定什伍之內各家互相糾察,“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二、經濟方面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範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廢井田,開阡陌:在全國範圍廢除井田制度,實行土地私有制度。廢止“田裡不粥(鬻)”的原則,准許民間賣買田地。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佔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
(2)重農抑商政策:獎勵耕織,凡努力耕織、生產多的,免除徭役。凡從事末業(工商)及因懶惰而貧窮的,全家沒入官府,罰為官奴婢。
(3)統一度量衡:統一斗、桶、權、衡、丈、尺,並頒行了標準度量衡器,全國都要嚴格執行,不得違犯。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知此量為“升”。由這件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
三、社會方面
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於增殖人口、徵發徭役和戶口稅等。具體規定:凡一戶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從以上內容中,我有兩點理由必須摘錄商鞅變法的詳細內容:一是統一度量衡。商鞅變法雖然是建立在抑商激農的基礎之上,根本目的是發展農業生產,鼓勵人口增長。但是,統一度量衡卻為在全國商業流通奠定了基礎,畢竟商品需要流通起來才能創造價值,“囤奇貨”賣出好價格才是商人存在的理由。二是實行爵位獎勵制度,打破世襲封分,給新興階級一個希望,尤其是自由民。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奴隸爭取自由的動力更大,畢竟奴隸在舊勢力中還是依附,他們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所以,商鞅死後,秦國的社會基礎沒有發生變化,舊勢力再也沒有能力阻擋社會前進的步伐,秦惠王和他的子孫都繼續實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國勢繼續發展,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在中國歷史上是具有里程碑一樣的意義:它擺脫了一箇舊時代,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儘管商鞅先為變法入秦,後卻以殉法死秦,但這始終不能阻止植根深厚的商君之法在秦的延續不該,為弱秦變強秦開闢了一個堅實光明的前途。
在這裡我還要說一點題外話,電視劇《新大秦帝國》(第一部)中選用了很多山村場景,可是導演卻沒有農作物歷史的常識,居然把山村的農作物認定是玉米,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北方農村是不可能種植玉米的,玉米作為美洲作物,在那個時候不可能傳入中國的,這個就像你拍攝明朝的電視劇或電影,千萬不要把鏡頭對準馬鈴薯和紅薯一樣。不過,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從典籍、地理條件和戰爭發展傾向來猜測,由於秦國與北方遊牧部落戰事頻繁,而且那個時候應該正是匈奴崛起的時候,匈奴人的東遊西走的習慣以及與食物需要,小麥應該就在那個時候進入我國北方地區,但種植面積應該不大,無法與粟、黍、菽等穀類農作物相提並論,小麥大面積推廣種植還是西漢時期的一位儒家學者——董仲舒的功勞。
戰國時期的諸侯們一點也不清閒,國家富強之後他們首先選擇的是擴大自己的地盤,發動新一輪戰爭逐鹿中原,實現自己以及後來者“王天下”的夢想。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十一章 興兵求鼎
商鞅既然推進的是法家理論,雖然最後把自己也埋進了黃土,可是以法家思想管理國家就融進了老秦人的血液,尤其是縣製作為基層管理單位的建立,為地方形成區域性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奠定了基礎,這樣就在秦都城——咸陽下面形成了許多小的城邑,實現區域性人口的集中和發展,為今後的戰爭輸入了大量的人力資源。為了推進變法,商鞅創舉了一把火,燒了儒家思想兩本重要文獻——《詩經》和《尚書》,這是我國曆史上舉向書籍的一把火,開創了中國曆代王朝禁燬書籍的先河。當然這是後事,我後面再作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