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來了。
福建那個方向是不太可能的,沒路。
而五嶺,由東向西,分別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和越城嶺。
五嶺既是山名,同時也是入嶺南的五個途徑,是五個孔道。
“秦平南越,鑿越城嶺開靈渠道,作為重要的軍需動脈,也奠定了此後西江支流賀江與西江匯合處的廣信,成為早期嶺南的文化經濟中心。秦以後,則大瘐嶺道的重要性逐漸凸顯。”
李超為承乾他們介紹嶺南特殊的軍事地理。
五嶺之於嶺南,就好比於是陰山、燕山對於河東河北的屏障,把中原和草原分開。
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北方,也是有跡可尋的,這個跡,便是那些山谷孔道。就比如河東內長城的雁門、軍都等關。
大瘐嶺位於廣東南雄烏徑和江西信豐之間。
這條路跨越數百米山地,崎嶇難行。此前,李超和承乾曾經計劃開鑿一條新路,來取代舊路,讓江西與廣東之間更加交通便捷,以贛江連通廣東的貞水,直通珠江到達廣州。另一邊,贛江連通長江,再經漢江抵達漢京。
修建一條大唐京廣交通線。
只不過還沒來的及施行。
歷史上,中唐時開鑿了這條新路,路面寬達六丈,道路平整,從此大瘐嶺通道就成為五嶺諸通道中交通最為繁忙者,據說到了宋代時,高峰時每天有萬人過梅嶺古道。
大軍南來,可不僅僅是通行這麼簡單,一支十萬人的軍隊,所需要攜帶的糧草補給裝備是相當驚人的。如果沒有好的道路,這支軍隊其實就是廢的。
因此,李超很容易就可以判斷出李績的進攻路線。
本來聽說李績打算兵分五路來攻,可李世民卻要求大軍一路突進。
李世民太急了。
“殿下,五嶺雖然通道不少,但可以支撐十萬大軍南征的進攻路線,卻只有三條。”
“其一,是湘江、靈渠、桂江道。其二,則是瀟水-賀江道。其三,便是大瘐嶺-湞江道。”
李超在地圖上指出這三條線路。
打仗,輜重運輸非常重要,越是龐大的軍隊對後勤補給依賴越大,難以就地補充。所以沿著大路、河道行進,就是必然。
第一條線路,沿湘江經靈渠道然後越過分水嶺,進入廣西的桂林,進入桂江道,便也進入了兩廣的珠江水系了,交通運輸不用再擔心,同時佔據珠江水系上游,有順攻之勢。
這條線路,桂林是重點。
桂州,一山之隔就是湖南道的道州。秦朝修的靈渠也在桂州境內,而桂州境內的灕江,此時稱為桂江,直接連通西江,可順江直達廣州。
“李績從這條道路過來的可能性最大,因為此前太子殿下主持的西運河,已經把湘江與長江、漢江相連。李績出京後,可率軍沿漢江長江湘江一路到達嶺北,然後翻過山口,就可以進入靈渠,接著入桂江,對於行軍和轉運物資,非常便捷。”
“某打算派張樞密使率兵趕往桂州,把守越城嶺,堵住李績透過這裡南下。”
除了這條湘桂道,李績還可能走瀟賀道。
瀟賀道,就是從湖南的瀟水越嶺到達廣西賀州,經賀水入西江。一樣可以順江直抵廣州。
“某計劃由崔琰將軍率兵進駐賀州。”
除了這兩條路線,最適合李績進兵的路線,就是走江西,經贛江到達贛州的南安,從那裡過大瘐嶺,然後進入廣東韶州,經湞水直趨廣州。
李超打算派門下弟子高侃和劉仁軌駐守韶州,這條路最難走,但距離廣州最近,李績很可能行險。
他自己則坐鎮廣州。
對於李超的這個防禦計劃,並無人反對。李超軍神之名遠揚,打仗他是行家。
議事結束。
承乾留下李超說話。
“老師有多少把握擊退李績?”
“李績用兵很厲害,不過這一次皇帝在後干涉,李績無法很好發揮,這是我們的機會。我們佔據有利地形,可以以守代攻,不需要急著出擊,以逸待勞,等他們前來就好。這第一仗,到頭重要,打好了,我們的局面也就開啟了,下一步就可以北伐。”
“打不好,只怕嶺南的軍心人心也要動搖了。”
“孤相信老師,老師儘管放心去打,孤絕不胡亂指手劃腳。”承乾保證。
“還有,無論如何,孤都會承認老師的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