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一架兩架,都是幾十甚至上百架的買。
有一個俚酋更是一開口就要三百架。
有一個漢人豪首更是直接要訂一千架。
那人已經不是自己用了,他是看到這犁的優勢和價廉,準備自己買回去售賣。
“大家不要擠,我們這裡有充足的現貨,大家都能買到,今天每人限買一架,但可以下訂單訂購,早訂早供貨。”
水車、翻車、筒車、井車,石碾、石磨,甚至是水碾、水磨,馬車等等大批的工具,都受到了搶訂。
實在是因為那些樣品擺在那裡太精美了,而且十分好用,偏偏價格卻低的讓人不敢相信。
嶺南的漢豪和俚酋都跟撿到寶一樣,拼命的下訂單,甚至直接先把貨款給貨了,不是付訂金而是把全款付了,現款結賬,直接揮著大把的寶鈔先付了錢。
承乾和李超坐在農具店的二樓喝茶。
“看來農具店深受歡迎。”
“那是自然,工具代表的是生產力,嶺南這個地方,雖不如中原平原遼闊,但勝在氣候好,一年兩熟三熟都可以,而且雨水充沛,種植水稻條件優越。配合如今朝廷培育最佳化的占城稻,加上中原先進的耕種技術,兼之這些優良的農具,嶺南的糧食畝產可不是翻倍,那是起碼比他們過去翻上四五倍都可能,好的水田,一年兩熟收四五石,甚至是五六石都不是問題。想想看,如今廣州、交州等港口,中原的商人們可是長期大量收購糧食,一船船運往中原的。”
“糧食是一宗穩定的生意,糧食產量大增,這些人當然也就賺的更多。”
無利不起早。
“不出十年,嶺南三廣地區,將成為朝廷新的糧倉,這裡會成為大米的產區,每年能為中原提供無數糧食供應。有這三廣糧區,那麼朝廷幾百年內都不用擔心糧食問題了。”
事實上朝廷如今新增的產糧區,可不僅僅是一個廣東廣西廣南,還有海南島、琉求兩座大島,這也是能開發為糧區的。還有遼南,還有河套、遼西,這些地方可都是能產糧的地方。
一個河套,就能比的上關中平原了。
大唐人口眾多,但也才五千餘萬人口,其疆域現在已經不比後世的明清時少了。可晚明時據說人口高峰有兩億,清時更高達四億。
哪怕這些資料不是那麼準確,但明清之時人口數量確實遠超漢唐。地盤沒變大,人口卻翻了許多倍,用什麼養活這些人口的?
湖廣開發、嶺南開發,這些都可以算的上是重中之重。再加上就是耕種技術的提升,兩熟、輪種,精耕細作,都大大提升了糧食畝產量。
糧食產量,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超級人口大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糧食保障,也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
如果朝廷能有三年存糧,就不懼災害。如果百姓也有了三年存糧,那天下安穩。
如果朝廷和百姓都有了九年存糧,那就真的進入了太平盛世。
朝廷低價售賣新式農具,朝廷免費派人指導嶺南人先進的農耕技術!
李超的這些新政令,在嶺南颳起了一股旋風。
連許多山裡的俚獠蠻子們,都驚聞了。
“朝廷比起過去馮寧幾家好多了,他們只想讓我們入籍納稅服役當兵。可看看人家大唐朝廷,自他們來了後,我們日子比過去好過多了。山裡的東西拿到山下,就能賣到很多錢。而我們也能用上漢人的許多精美商品了。”
“對啊,甚至咱們的地都漲了好幾倍了,隨便拿出點地賣給那些漢人,就大賺一筆。”
“可不是,漢人的那寶鈔也好用。”
“我更喜歡他們的銅錢,金銀幣也精美。”
說著說著,這寨子裡的一群人話題就不由的跑偏了。
“還是跟著大唐好,日子更好過!”大家得出一致的結論。
垌主坐在火堆邊上,皺眉沉思著。
良久,他才開口,“可冼家派人過來,想讓我們和他們一起出兵,冼家過去對我們多有幫助,我們欠他們人情。”
“垌主,一碼歸一碼啊。冼家這個時候起兵,這不是拉我們去送死嗎?那馮家都歸附了朝廷,馮盎還做著欽州刺史呢,怎麼沒見他反啊。之前寧家馮家起兵,冼家來聯絡我們,要我們出兵,我們已經出兵響應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