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楊盟主的壕爽,謝謝你們的紅包!
十萬言的奏章寫完,派人走普通的驛站送往長安後,李超就暫時把這件事情丟下了。他知道,他的奏章頂多是在朝中掀起一個蓋子。
這件事情究竟如何走向,還有的爭論。
李超終於離開寧遠,五月中,他啟程去鎮遠城。
朔方鎮水師出動了一百多條船,載著李超和一軍牙兵同往。這支兵馬後面,還跟著將近三百條大小商船,滿載著商人們的大批貨物前往鎮遠。
鎮遠城位於黃河幾字灣的南岸,與豐州九原城隔黃河南支屯根水相望,背靠庫結沙沙漠。沿黃河一線,是肥沃的黃河沖積平原。沿河岸平原能開發耕種的平原地有百餘萬畝,還有許多適合放牧的草地。
鎮北城也是新建之城,同時也還是朔方鎮與突厥的通商口岸邊市之一。
只不過如今朔方鎮人口較少,在突厥人撤回北岸後,南岸人口不多。李超移駐了些府兵駐守鎮北,又遷來了一些移民,但這裡整個廣闊的幾百裡地區,依然只用不到一萬總人口。
雖然靠近豐州城,與前套也很近。
不過這裡的邊市卻並不如寧遠興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漢商前來不便。
走陸路,從長安到夏州,然後從夏州到鎮北。
長安到夏州,就有近九百里。而夏州北上鎮北城,也有差不多這麼遠,更關鍵的是路難走。
一路要經過許多戈壁、沙漠、高坡、草原,路上人煙稀少,補給困難,尤其是要經過兩處沙漠,都有穿行一百多里,一旦錯過淡水補充點,就非常的危險。
因此,雖然說鎮北城更靠近突厥人的河套,還與豐州隔河相望,可漢商來這卻不方便。去麟州都比鎮北方便的多。
但麟州沒有鎮北這邊與突厥人交易方便。
還是寧遠最好,交通運輸方便。
鎮北城現在差不多成了寧遠城一個延伸出去的收購站了。許多寧遠商家紛紛在鎮北設立了分號,但他們的貨物,卻還是要透過寧遠從黃河水運過去。
基本上沒有幾家商人,願意走夏州到鎮北的那條陸路。
做為朔方節度使,鎮北城建好許久,鎮北邊市也設立了許久,可李超還是頭一次來鎮北。
坐著船從寧遠一路順流而下,倒是非常輕鬆。
不過李超覺得這船有點太小了,用的還是硬帆。一般來說,內河行船,硬帆也是有他的優勢的,但李超總覺得軟帆也挺好的,輪帆最大的優勢就是能讓船建的很大。硬帆就不行,船越大,帆越大,要拉動大船,硬帆得弄很大,桅杆也得很大,大到船根本吃不消。
當然,這個吃不消的程度,船其實非常大了,一般的船都是沒問題的。何況,黃河裡不僅用帆,也可以用漿,用輪。
但從船的發展方向來看,無疑用帆才是王道。
用帆能解決大量的人手,同時也能更快。
李超眼裡,這朔方水師的戰艦問題很多。缺少功能分級,基本上就是一個艦型,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至於是水師,那水師戰船的最大功能當然是戰鬥,而不是運輸之用。因此這戰船得突出一個戰鬥功能才對,僅僅是在船上裝點八牛弩那遠遠不夠。
還得分級,什麼戰鬥船,炮艇、衝鋒艇、護衛艇、巡邏艇等,根據不同的功能,開發出不同的形態,做不出的訓練,這樣的水師艦隊才是合格的。
每天李超都要挑點水師的問題出來,然後到了晚上的時候,在自己的那艘三層的旗艦艙室裡,跟這些水師的軍官們講課。
這也算是李超提前開始教導軍官們了。
這些軍官基本上原來都是府兵,算是陸軍了。少數是河邊上長大,會些水性的,多數以前連游泳都不會,能被選中水師裡來,他們唯一的一項考核條件就是上了船不暈船。
因此這群水師軍官,專業的本領非常的差。
李超不得不跟他們講水師的任務,講水陸不同的作戰方式,甚至跟他們講一些風帆利用,水密艙等先進的造船技術。
多數水師軍官們表示根本聽不懂大帥在講什麼,少些人似懂非懂,只有極少的一些人才算是明白了一點點。
對此李超也沒辦法,只打算回頭從這些人裡挑些聰明的過去好好教一教,另外還是得從源頭抓起。讓造船廠從頭打造一批新的戰船,建不同功能的艦船,然後自己再寫一些水師戰法的教程,慢慢教吧。
現在這些水師官兵,自己也只是把自己當成了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