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育憑藉兩場戰功獲封復陽侯,食邑2500戶,遲來的賞賜實至名歸,雁門之戰他以指揮戰爭的騎將身份積功擢升關內侯,陰山之戰又以主要領軍騎將身份晉升至功勳列侯,名符其實的列侯不用再羨慕其他人。
周左車、灌強二人功勞略高,憑著領軍獲功益封2000戶,陳何稍次也益封1000戶,這幾家最少的周左車食邑也快兩萬戶,灌強家兩萬戶出頭,陳何家更厲害的三萬七千戶,到這個層次益封多少是小事,皇帝給益封的表態是大事,起碼證明他們是合格的繼承者,沒有辱沒先祖的威名。
張湯和趙禹羨慕極了,兩人做夢都想當個列侯,並不是他們變的更市儈,而是想成就張良蕭何的功業,生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想做第二個張良蕭何、韓信曹參,否則也不會有李廣求封侯的故事了。
沒過幾天,未央宮,天子單獨召見曹時。
“車騎將軍,你說朔方郡這個名字怎麼樣?”
“陛下起的名字非常好,臣想不出比這更合適的名字。”
劉徹一臉不信:“朕記得你提過故秦九原郡,豈不是比朕的朔方郡更合適。”
曹時說道:“九原只是傳統地名,無法體現陛下的重視和期待,起個新名可以提振士氣鼓舞人心,臣覺得朔方就很不錯。”
“每次你總能說服我,那就叫朔方吧!”
“不是臣說服陛下,只有陛下說服自己。”
劉徹很滿意,他很喜歡這樣的交談,以前的他太沒有主心骨,現在的交談方式才符合他的身份。
“朔方郡就這麼定下來了,朕會已經命令內郡的郡國兵去北方守衛,邊郡的民夫會再明年開春修築城池搭建閭里,你說說有什麼辦法讓朔方一線儘快穩定?”(未完待續……)
第272章 出路總會有的
未央宮廷辯兩個時辰,圍繞朔方設郡進行討論,遷徙朔方人口的解決方案非常複雜,為此還特意制定外遷人口的規定。
新設的朔方郡囊括雲中郡以西,關中內史郡往北囊括黃河壺口瀑布延伸到陰山的大片地區,那裡人煙稀少氣候乾燥寒冷,更適宜放牧而不是耕作,漢民大多不願意去北方苦寒之地居住,除非有非常豐厚的利益。
劉徹的態度明確,讓利沒有遷徙還得去,不去就論罪判刑,最後變成罪民依然還是得遷過去,皇帝執行策略更傾向於簡單粗暴,絲毫不講政治的妥協藝術,甚至做不到將心比心考慮每個人的需求。
對此曹時是堅決反對的,他拿出各種例證來告訴天子,邊郡漢民的耕作積極性非常差,大農令府給出的資料是邊郡平均兩軍畝產1。6石,有些地區甚至不足1石,基本等於灑下種子就不管不問任其生長,到秋天能收多少糧食那就吃多少,絕收就不吃糧食。
天子很憤怒:“胡說八道!漢民怎麼會那麼懶惰!”
“陛下稍安勿躁且聽我說完,邊郡種植積極性差與水土不好有關係,貧瘠的土地再努力耕作也很難收到2石糧食,漢民為了吃飽飯必須想盡辦法去放牧,但是有幾個人願意在邊郡放牧為生呢?在內郡養豬養牛養羊是一回事,到邊郡放牧又是另一回事,在邊郡日久與草原上的匈奴牧民打交道,不用十年就會逐漸胡化,邊郡很多牧民為了對抗胡化。會主動挑起與匈奴部落的廝殺,漢匈邊患常年難解也與這有很大關係。我們設邊郡到底是為了漢化還是為了胡化,這值得令人深思。”
劉徹煩躁的踱著步子。顯得非常討厭聽到不順耳的論調,但是他很快就冷靜下來展現一個統治者的高素質:“既然你說到放牧與胡化的影響,有什麼辦法解決嗎?”
“有是的確有,要從幾方面入手,首先是朝廷對邊郡傳播泰一神信仰必須大力支援,漢文明之所以強大在於我們的文化很強,即使強大的匈奴人也非常羨慕漢文化發達,只要邊郡的傳教做的紮實保證漢民對泰一神的信仰不變,長安城作為宗教中心的地位不變。漢民就不會產生較大的離心力。
其次是優渥的待遇,待遇是必須要有的,比如遷入朔方郡的漢民免除五年內全家稅收,包括芻藁稅和算賦在內,所有入籍邊郡的漢民按照每戶的戶主給與民爵提升,5級大夫以下統一提至大夫爵,大夫爵以上9級五大夫以下各提一級,五大夫爵及以上的軍功爵授予縣內、鄉里實職,領受朝廷俸祿補貼。”
曹時做出妥協。允許以遷徙為代價提升民爵,反正朝廷也會給予天下戶主民爵提升的恩賜,到不如用來收買遷徙百姓的人心,但是他這個制度有個致命的破綻。那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