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毛主席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絡,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說:“ 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我們認真分析一下中國人常說的成語、俗話、諺語、名言和中國人的行為準則裡,都包含了深刻的唯物論觀點。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應該得到發揚光大。 。。

曹劌論戰

曹劌論戰

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

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

曹劌深通兵法但不教條,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所以能夠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千百年來為後人傳為佳話。

魯班與鋸子

魯班與鋸子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因是魯國人(今山東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春秋和戰國之交,社會變動使工匠獲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在此情況下,魯班在機械、土木、手工工藝等方面有所發明。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以後,他從魯國來到楚國,幫助楚國製造兵器。他曾創制雲梯,準備攻宋國,但被墨子制止。墨子主張製造實用的生產工具,反對為戰爭製造武器。魯班接受了這種思想。

有一次,魯國的國君要魯班負責修建一座大宮殿,並且必須限期完成,否則,就要給予嚴厲的處罰。

接受任務後,魯班抓緊時間準備一切用料,其中需要大量的木材。他就召集起他的徒弟上山去採伐。當時,採伐木頭用的是斧頭。砍呀,砍呀,徒弟們砍了許多天,直累得腰痠背疼,還是沒砍下多少棵樹。

魯班的心裡非常著急。如果木料供應不上,就不能按期完工,這樣,不僅自己要受到處罰,還要連累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