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到了外城。
這時,明代有些官宦,在脫去朝服後就攜帶著大量圖書和古玩,乾脆來這裡定居。明朝實行科舉制度,各地舉人進京趕考,因此琉璃廠附近又出現了許多會館,以解決趕考舉人們的食宿生活。而進京的舉子為了考狀元,就需要購買一些書籍和筆墨紙硯等學習用品。這樣一來,一些稍有頭腦的小商販就在這裡擺起了經營書籍和文房四寶以及字畫古玩的小攤,由此,琉璃廠初具雛形。
清朝時,政府開始實行滿漢分城而居,一大批當年居住在皇城地漢族官員、文人雅士,都遷居到了琉璃廠一帶,清朝歷史上便有了“宣南士鄉”之稱。可以說當年的琉璃幫是集中中國著名的文人學者最多,層次最高,文化底蘊最濃厚地地方。到了清乾隆年間,琉璃廠停止了燒窯,遷到了城外,由此琉璃廠徹底完成了一次脫胎換骨的轉變,走了一群燒窯的泥瓦匠,來了一批舞文弄墨的學者和達官貴人,而這裡唯一沒變的就是這個名字——琉璃廠。
季凡徜徉沉醉於眼前這古香古色地氛圍中,在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韻味之餘,想起師父程漢章當年就是在這裡耳燻目染煉就了一副火眼金睛般鑑定古玩地眼力時,不禁感慨萬千,平添出幾分親切感。
作為喜愛書畫之人,榮寶齋自然是最佳去處,這裡的“木版水印”倒是讓季凡大飽眼福,北京李福壽地畫筆、涇縣的上品宣紙、蘇州姜思序的顏料他也精心選購了幾樣。
出了榮寶齋,來到另一家專門出售毛筆的老字號——戴月軒,戴月軒的毛筆十分講究書寫效能,它是在湖筆半成品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高檔品,許多書畫家筆筒中都備有這種戴月軒毛筆。
看著季凡精心挑選了幾支筆性硬健的紫毫,劉麗雅好奇地問道,“看不出季先生還喜愛書畫之道,現在有此雅好之人可是越來越少了,今天回去後我得向你討副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