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迪爾西的原型是福克納自己家裡的黑女傭卡羅琳·巴爾大媽。巴爾大媽進入晚年後,與其說是她服侍福克納,不如說福克納象對待長輩那樣照顧她。一九四0年大媽以百歲高齡病逝,福克納在她墓前發表演說,並在她墓碑上刻了“為她的白種孩子們所熱愛”這樣的銘言。一九四二年,福克納出版《去吧,摩西》,又將此書獻給她。如果我們說得概括些,那麼,福克納的所憎所厭莫不與蓄奴制和實利主義有關,他的所敬所愛則都與勞動與大自然聯絡在一起。
在藝術表現方面,福克納寫《喧譁與騷動》時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法,這裡不妨作些簡略的介紹。
首先,福克納採用了多角度的敘述方法。傳統的小說家一般或用“全能角度”亦即作家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角度來敘述,或用書中主人公自述的口吻來敘述。發展到亨利·詹姆士與康拉德,他們認為“全能角度”難以使讀者信服,便採用書中主人公之外的一個人物的眼睛來觀察,透過他(或她)的話或思想來敘述。福克納又進了一步,分別用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如在《我彌留之際》中)的角度,讓每一個人講他這方面的故事。這正如發生一個事件後,新聞記者不採取自己報道的方式,卻分別採訪許多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