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管君主權威的約束,不迎合最高統治者的口味,不受朝令夕改直接的左右。《呂氏春秋》之所以被禁,原因之一是由於呂不韋其人,之二是《呂氏春秋》是一部雜說,其中不乏與秦的統治學說——法家思想唱反調之處,比如主張百家兼收、無為而治等等,這自然是不利於秦所堅持的思想統一、嚴刑厲治的治國方針。

相傳,《呂氏春秋》成書後,呂不韋曾讓人把書張貼在咸陽城門口,較過往的人進行修改,並宣稱能改一個字就賞千金。這就是典故“一字千金”的出處,後來人們就用“一字千金、金懸秦市、千金字”等讚譽詩文構思精巧,精心構制,不可更改,價值甚高。這樣的故事後來還有人演繹過,那就是漢景帝的弟弟——劉安,不過這一次他高懸的是討好母親的一本書——《淮南子》。既然,《呂氏春秋》有一字千金的美譽,那我們就來讀一讀《呂氏春秋》中的一個章節——《順民》(原文略):

先王們首先順應民心,所以功成名就,憑恩德贏得民心而建立大功名的,從前的時代有很多這樣的人;失掉民心卻建立功名的,未曾有過這樣的人。贏得民眾一定要有方法。無論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還是隻有百戶人家的村子,無不有所喜歡的事物。選做人民所喜歡的事,民心就得到了。人民所喜歡的事物難道多嗎?這是得到民心的關鍵。

過去,商湯戰勝夏而開始治理天下。天大旱,連續五年不能收穫,商湯就用自己的身體在桑林祈禱,說:“我一個人的罪過不要禍及萬民,萬民有罪的話都在於我一個人,不要因為我一個人的無能而讓上帝、龜、神傷害人民的性命。”於是剪掉了自己的頭髮,綁上自己手指,以身體作為祭品,用來向上帝祈求福祉。人民於是非常高興,雨水於是大量地降落。那麼商湯是透過鬼神的變化、人事的轉變了。

文王居住在岐山,接受紂王的統治,雖然委屈受辱,但還是恭正謙卑,早晚朝見一定遵守時間,上貢一定適宜,祭祀一定恭敬。紂王高興了,命令文王作西伯,賜給他千里土地,文王再拜稽首推辭道:“我情願為百姓請求解除炮烙的刑罰。”文王不是討厭千里的土地,而是因為為人民請求解除炮烙的刑罰一定會得到民心啊,贏得民心勝於得到千里土地。所以說文王明智啊。

越王為會稽山戰敗的恥辱而痛苦,想要深得民心以求和吳國死戰,就身體不安枕蓆,吃飯不嘗豐盛的美味,眼睛不看美色,耳朵不停鼓聲音樂。三年裡,煎熬身體,耗費精力,唇焦舌幹,在內親近群臣,在下供養百姓,用以招徠他們的心。如果有甜美的食物不夠分的話,自己就不敢吃;如果有酒就把它倒進江河湖海,和人民共同享用。自己親自種莊稼來吃,妻子親自織布來穿,吃的禁止珍異,穿的禁止過分,顏色禁止使用兩種以上的,時常外出,跟著車,載著食物去看望孤寡老弱中間的生病的、困難的、臉色憂愁憔悴的、缺吃少喝的人,並且一定要親自為他們吃飯,於是聚集各位大夫,告訴他們:“我寧願與吳國已居高下,看看誰贏得到上天的眷戀。如果吳越兩國彼此一同破滅,士大夫踩著肝肺同一天死去,我和吳王刎頸而死,這是我的最大願望。如果這樣還不行的話,從國內估量我國不足以傷害吳國,對外聯絡諸侯不能傷害他,那麼我就將放棄國家,離開群臣,帶著劍,拿著刀,改變容貌,換了姓名,操著掃帚、簸箕去給他打掃庭院,以便有朝一日和吳王決一死戰。我雖然知道這樣我一定會被身首異處,被天下人恥笑,但是我的志願一定要實現。”於是,他日果然和吳國在蕪湖決戰,吳軍大敗,繼而大舉進攻吳國都城,夫差被擒,而且消滅吳國兩年後就稱霸了。這首先是順應民心啊。

齊莊子請求攻打越國,向和子徵求意見。和子說:“先君有遺囑說:不要攻打越國,越國是猛虎。”莊子說:“雖然是猛虎,但如今已經死了。”和子說:“那就徵求一下鴞子的意見。”而鴞子給齊莊子的回答是:“楚國雖然已經死了,但人還認為活著。”所以,凡做事一定要弄清民心,然後才可以去做。

第十五章 長城下的思考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世人瞭解中國歷史的最好見證,一塊塊秦磚漢瓦都透露著神秘的色彩。可是我們目前能看到的長城卻是明朝的,但是大規模進行長城修建的朝代有秦、漢、明三朝。那為啥我們能看到的長城只剩下明長城,或許歷史程序僅僅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各個時期遇到的對手不一樣,所以修建長城的必要性就顯得非常重要。

中國人在先古時期對地球的認識觀點是“天圓地方”,像秦人的來源在很長時間被認為是“西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