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黑了,就“夜宿石崖之下”,找個石頭縫歇息。他也沒有什麼時間概念,過著一種不知其所來、不知其所終的淳樸生活。

從這裡,我們得到的一個重要資訊是,石猴除了得自然的真氣、由天地化育而成外,他的成長過程也與一般人不同。我們每個人一出生,就處在社會關係網路的籠罩之下。一生下來,就有父母,可能還有兄弟姐妹,還有七大姑八大姨之類。在還沒有走入大社會之前,就先在家庭這個小社會中生活。當我們還只有一兩歲,處於懵懵懂懂的狀態時,父母、親人就已經在對我們進行價值觀和社會生活規範方面的教育,如果不聽話,則可能會遭到他們的“懲罰”或批評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很多觀念就已經被無意識地塑造了。我們的思維框架、先入之見及許多價值觀念,在這個過程中就開始逐漸形成了。而我們的本性到底是什麼,實際上成了一個模糊的東西。

石猴則大不同,他一生下來,就能夠獨立生存。輕易度過了一般人無法避免的初生階段的脆弱期。他從出生的時候就是獨立的,沒有陷入社會關係網中,並不需要承擔道德的、倫理的責任。他是一隻和自然同體的自由自在的猴。

◆花果山的經濟基礎

我們剛生下來的時候,還是嬰兒,什麼也不會,生存必須依賴於父母、親人的幫助。石猴卻是一生下來,“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然後很快就“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從一開始,他就能自給自足,依靠自己的能力獨立地生存。

花果山也是一個難得的所在,這裡如桃花源一般,沒有王侯將相,不受凡間帝王管轄,也沒有官僚體系和等級關係。按照眾猴的說法,是“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當然,花果山的局面不會永遠如此。自石猴稱王以後,花果山也逐漸發展成一個等級社會,如果再有石猴在這裡出世,就不會這麼自由了。

生活方面,石猴並不感到特別的壓力。他的食物主要來自於自然界,猴子的飯量並不大,吃吃花果山樹上的果實就可以為生,而不需要對花果山這片土地進行特殊的經營。在這個不講規矩的花果山上,群猴並不需要由於經濟生活的壓力而組織起來,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這種環境對於天性的發揚非常有利。

如果我們非要尋找人的本性,此時石猴身上所體現的似乎就是人的本性了。不對,應該是猴的本性,而不是人的本性。

。。

一個社會契約:石猴以信稱王(1)

石猴出世後做的第一件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事情,就是在水簾洞中稱王。不過稱王並不完全是出於石猴的主動行為。

石猴稱王,一開始不過源於眾猴的一個遊戲。一天,群猴看到山中澗水奔流,也是閒來無事,就想一起順著澗流往上去尋找源流,說要“尋個源頭出來”。這“尋個源頭出來”的衝動,實在是人性中一種深層的追求,就是想從根本上明白我們身邊很多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而不想糊里糊塗地過日子。有時我們不僅想追溯自然界事物的源流,還想追溯自己的源流。不過,“尋找”的結果常常並不能讓人滿意:真正的“源頭”在哪裡,並不是那麼容易被尋出來的。但想到要去“尋”和沒有想到要去“尋”,就是一個重要的區別。

眾猴這天怎麼突然想到要去尋這個源頭呢?按眾猴的說法,“今日趕閒無事,順澗邊往上溜頭尋看源流”,原來是今天閒得沒有事幹。看來,閒暇在思維活動中的地位還挺重要,要不然,整天操心穿衣吃飯,哪有時間尋思這些不能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事情呢。

眾猴尋到澗水源頭,發現是一股瀑布飛泉。於是道:“哪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眾猴的話也體現出一種樸素的思想,就是“哪一個有本事的,……我等即拜他為王。”拜誰為王,是以本事為基礎的,中間省略號所代表的,則是要用他的本事做一件對眾人有益的事情。這似乎成了自願尊王的一種普遍模式。

既然要區分出誰是有本事的,誰是沒有本事的,一系列後續的麻煩也就產生了。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些猴子們本來在花果山自由自在的,怎麼會突然想到要拜某一隻猴為“王”,這個“王”的觀念是從哪裡來的?我想可能是來自花果山的其他獸類,比如說獅子王、老虎王、狼王什麼的,後來不是說過有七十二洞妖王嘛。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石猴自告奮勇,挺身而出,應聲高叫“我進去,我進去”,跳過瀑布,並發現了瀑布後面的水簾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