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明遠司其他人手,趙石則準備在國武監中尋覓,明面上的官職,也就那麼多,給誰不給誰,都是他一句話的事情。
明遠司草創,就像當年國武監初立差不多,沒誰會在明遠司身上投注太多的目光。
這些國武監的生員一旦進入明遠司,定然也會是將來明遠司的支架,只是現在還不成,他需要原來內衙的一些人充任要害,這就需要天妖那個小女人努力了,或者等趙飛燕回來,人手自然也會源源不絕。
而明遠司要想有所作為,其實少不了軍中將領的支援,這個不用細說,明遠司本就應該為定鼎中原的目標來籌備,好在,他這個大將軍領兵多年,舊部遍佈軍中,不愁面子不夠……
還有一個重中之重,那就是驛站,探報傳遞,驛站若不能通暢,一切皆是虛談。(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明遠(二)
如何看一個王朝興不興盛,答案有很多。
有的人會說,人口眾多,有的人會說,疆域廣闊,有的人會說,土地富饒,有的會說,風調雨順,百姓安康。
但所有的事實,都告訴我們,一個王朝最興盛的時候,一定是他交通最發達的時候。
秦漢之時的道路溝渠,現在還在沿用,也奠定了漢家王朝發達的水路交通網路……
而漢人最強盛的一個王朝,大唐更是如此。
在大唐王朝幾百年的統治之中,不要說中原腹地,從南方的南詔,大理,到北方的草原翰漠。
從東方的遼東深處,到西邊的中亞各國,全部都在大唐的勢力範圍之內。
一座座都護府坐落在偏遠之地,行使著大唐的權力,並將大唐的威嚴帶到所有的地方……
而連線這一座座都護府的,就是一條條大道通衢。
與大唐相似的,則是古羅馬帝國,這個興盛於歐洲腹地的帝國,其版圖是任何一個歐洲帝國都無法比擬的。
而在他們最強盛的時候,也有條條大路通羅馬之稱。
不用比較它們的優劣,和疆域到底誰更廣闊,它們給人帶來的形象都很直觀,它們的交通都非常的發達,這也保證了,它們能夠控制更多的疆土,篡奪更多的利益,以保證他們的強大,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群。
不提那些遙遠的往事,在大秦興盛的今天,道路溝渠一樣是大秦強盛的基礎。
大秦征服了蜀國。從蜀中到大秦的道路。就一直在修繕。從來不曾有一刻停止過。
大秦平定了河中河東,先自完善的,一樣的道路,沒有順暢的道路,大軍無法全力征戰,糧草無法及時供給,朝廷政令也無法及時送達地方。
可以說,這些年大秦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道路的整修。到得如今,從蜀中,到河中河東,或者是經潼關,到河洛,一條條道路就像血管一樣,將這些疆土連線在一起,漸漸形成一個整體。
待到大秦滅亡了西夏,可以想見的,通往西邊的道路。又將是大秦未來十數年甚至數十年間關注的重點工程。
而在這一條條道路之上,大秦的驛站系統也在不斷的完善。
這是自古以來傳承下來的通訊手段。不用妄自菲薄其中之優劣,車驛,馬驛,船驛,這毫無疑問就是當前人們最常用的通訊手段。
也許有些人會自作聰明的弄什麼信鴿,鷹隼之類的玩意,但無法大面積推廣的東西,註定都會被歷史所淘汰,誰也逃不過這樣的鐵律。
驛站的作用非常之廣泛,最主要的作用其實就是傳信了,往來之書信,朝廷之政令,軍旅之戰報等等等等,都要透過驛站來傳遞。
當然,大秦也一直存在著,官驛,軍驛,民驛之間的區別。
但實際上的情況是,大秦的驛站系統並沒有太多明確的分別,都可以稱之為官驛,由官府修建,再由官府著人看管,可不就是官驛?
之所以有著那樣的區分,其實還在於這些驛站職能之上。
官驛從不接待平民百姓,只做官員以及其家眷往來休憩之用,當然,他們還擔負著朝廷官府文書往來的重任。
軍驛和他們又有所不同,軍中傳信往來,走的大部分就都是軍驛,尤其是軍前戰報,因極為重要,遺失者便有殺頭之罪的原因,軍驛卻是隻能向軍中之人開放了,其守衛的兵卒,也皆在殿前司禁軍治下。
而內衙之前的奏報,沒有多少規範,傳遞密信,有的走官驛,有的則是軍驛,有的更是走的民驛,更有的,直接經過的內衙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