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天下幸甚。臣師道已盡,皆在太子,謹使掾臣汜再拜歸道。”'二'太子報書曰:“莊以童蒙,學道九載,而典訓不明,無所曉識。夫五經廣大,聖言幽遠,非天下之至精,豈能與於此!
'三'況以不才,敢承誨命。昔之先師謝弟子者有矣,上則通達經旨,分明章句,'四'下則去家慕鄉,求謝師門。'五'
今蒙下列,不敢有辭,願君慎疾加餐,重愛玉體。”'六'
注'一'言可任也。
注'二'續漢書曰:“三公東西曹掾四百石,餘掾比二百石。”歸猶謝也。
注'三'此上二句,周易之繫辭。與音預。
注'四'前書丁寬受學于田何,學成,何謝寬,寬東歸,何謂門人曰:“易東矣。”
是先師謝弟子。
注'五'韓詩外傳曰“孔子行,見嚱魚哭。孔子曰:‘子非有喪,何哭悲也?’嚱魚曰:‘吾少而好學,周流諸侯,以沒吾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見者親也。’孔子曰:‘弟子識之。’於是門人辭歸者十有三”也。
注'六'史記曰:“伏聞太后玉體不安。”君子於玉比德,故以言也。
三十年,拜為太常。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飢□,而榮講誦不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榮笑不應。及為太常,元卿嘆曰:“我農家子,豈意學之為利乃若是哉!”'一'
注'一'東觀漢記曰:“榮為太常,元卿來候榮,榮諸弟子謂曰:‘平生笑盡氣力,今何如?’元卿曰:‘我安能知此哉!’”顯宗即位,尊以師禮,甚見親重,拜二子為郎。榮年踰八十,自以衰老,數上書乞身,輒加賞賜。乘輿嘗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几杖,會百官驃騎將軍東平王蒼以下及榮門生數百人,天子親自執業,每言輒曰“大師在是”。'一'既罷,悉以太官供具賜太常家。其恩禮若此。
注'一'東觀記曰“時執經生避位發難,上謙曰‘大師在是’”也。
永平二年,三雍初成,拜榮為五更。'一'每大射養老禮畢,帝輒引榮及弟子升堂,執經自為下說。'二'乃封榮為關內侯,食邑五千戶。'三'
注'一'三雍,宮也,謂明堂、靈臺、辟雍。前書音義曰:“皆睰天人雍和之氣為之,故謂三雍。”五更,解見明紀。
注'二'下說謂下語而講說之也。
注'三'東觀記曰:“榮以尚書授朕十有餘年。詩云:‘日就月將,示我顯德行。’乃封之。”
榮每疾病,帝輒遣使者存問,太官、太醫相望於道。及篤,上疏謝恩,讓還爵土。帝幸其家問起居,入街下車,擁經而前,撫榮垂涕,賜以黙茵、帷帳、刀□、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黙下。
榮卒,帝親自變服,臨喪送葬,賜頉塋於首山之陽。'一'除兄子二人補四百石,都講生八人補二百石,其餘門徒多至公卿。'二'子鬱嗣。'三'
注'一'首陽山在今偃師縣西北也。
注'二'華嶠書曰:“榮弟子丁鴻學最高。”
注'三'華嶠書曰:“榮長子雍早卒,少子鬱嗣。”
論曰:張佚訐切陰侯,以取高位,危言犯觽,義動明後,知其直有餘也。若夫一言納賞,志士為之懷恥;'一'受爵不讓,風人所以興歌。'二'而佚廷議戚援,自居全德,'三'意者以廉不足乎?昔樂羊食子,有功見疑;西巴放麑,以罪作傅。'四'蓋推仁審偽,本乎其情。君人者能以此察,則真邪幾於辨矣。'五'
注'一'秦兵圍趙,時魯仲連在趙,因說令退兵。平原君趙勝乃以千金為仲連壽,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能排患解紛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遂去,終身不復見。見史記也。
注'二'詩小雅角弓篇曰:“受爵不讓,至於己斯亡。”風人猶詩人也。
注'三'佚諫雲“當用天下之賢才”,而乃自當其任,故曰“自居全德”。全德言無玷缺也。莊子曰“是謂全德”也。
注'四'並解見吳漢傳。
注'五'幾,近也,音鉅依反。
鬱字仲恩,少以父任為郎。敦厚篤學,傳父業,以尚書教授,門徒常數百人。
榮卒,鬱當襲爵,上書讓於兄子泛,顯宗不許,不得已受封,悉以租入與之。
帝以鬱先師子,有禮讓,甚見親厚,常居中論經書,問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