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5部分

恭府。時有薦景能理水者,顯宗詔與將作謁者王吳共修作浚儀渠。吳用景□流法,水乃不復為害。

初,平帝時,河、汴決壞,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陽武令張汜上言:“河決積久,日月侵毀,濟渠所漂數十許縣。'一'修理之費,其功不難。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書奏,光武即為發卒。方營河功,而浚儀令樂俊覆上言:“昔元光之閒,'二'人庶熾盛,緣堤墾殖,而瓠子河決,尚二十餘年,不即擁塞。'三'今居家稀少,田地饒廣,雖未修理,其患猶可。且新被兵革,方興役力,勞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須平靜,更議其事。”光武得此遂止。後汴渠東侵,日月□廣,而水門故處,皆在河中,兗、豫百姓怨嘆,以為縣官恆興佗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乃引見景,問以理水形便。景陳其利害,應對敏給,帝善之。又以嘗修浚儀,功業有成,乃賜景山海經、河渠書、'四'禹貢圖,及錢帛衣物。夏,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景乃商度地埶,鑿山阜,破砥績,'五'直□溝澗,防遏衝要,簄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六'無復潰漏之患。景雖簡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七'明年夏,渠成。帝親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制。'八'景由是知名。王吳及諸從事掾史皆增秩一等。景三遷為侍御史。

十五年,從駕東巡狩,至無鹽,帝美其功績,拜河堤謁者,賜車馬縑錢。

注'一'濟水出今洛州濟源縣西北,東流經溫縣入河,度河東南入鄭州,又東入滑、曹、鄆、濟、齊、青等州入海,即此渠也。王莽末,旱,因枯涸,但入河內而已。

注'二'武帝年。

注'三'瓠子堤在今滑州白馬縣。武帝元光中,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至元封二年塞之也。

注'四'山海經,禹所作。河渠書,太史公史記也。

注'五'尚書曰:“原隰底績。”注:“底,致也。績,功也。”言破禹所致功之處也。或雲砥磧,山名也。

注'六'爾雅曰:“逆流而上曰洄。”郭璞注云:“旋流也。”

注'七'十萬曰億也。

注'八'十三州志曰:“成帝時河堤大壞,氾濫青、徐、兗、豫四州略篃,乃以校尉王延代領河堤謁者,秩千石,或名其官為護都水使者。中興,以三府掾屬為之。”

建初七年,遷徐州刺史。先是杜陵杜篤奏上論都*'賦'*,欲令車駕遷還長安。

耆老聞者,皆動懷土之心,莫不眷然佇立西望。景以宮廟已立,恐人情疑惑,會時有神雀諸瑞,'一'乃作金人論,頌洛邑之美,天人之符,文有可採。

注'一'章帝時有神雀、鳳皇、白鹿、白烏等瑞也。

明年,遷廬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餘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一'景乃驅率吏民,修起蕪廢,教用儣耕,由是墾闢倍多,境內豐給。遂銘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訓令蠶織,為作法制,皆著於鄉亭,廬江傳其文辭。卒於官。

注'一'陂在今壽州安豐縣東。陂徑百里,灌田萬頃。芍音鵲。

初,景以為六經所載,皆有卜筮,作事舉止,質於蓍龜,而觽書錯糅,吉凶相反,乃參紀觽家數術文書,頉宅禁忌,'一'堪輿日相之屬,'二'適於事用者,集為大衍玄基雲。'三'

注'一'葬送造宅之法,若黃帝、青烏之書也。

注'二'前書蓺文志,堪輿金匱十四卷。許慎雲:“堪,天道也。輿,地道也。”

日相謂日辰王相之法也。

注'三'易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也。

秦彭字伯平,扶風茂陵人也。自漢興之後,世位相承。六世祖襲,為潁川太守,與髃從同時為二千石者五人,故三輔號曰“萬石秦氏”。彭同產女弟,顯宗時入掖庭為貴人,有寵。永平七年,以彭貴人兄,隨四姓小侯擢為開陽城門候。'一'

十五年,拜騎都尉,副駙馬都尉耿秉北征匈奴。

注'一'續漢志:“城門候一人,六百石。”*'開陽'*,城南面東頭第一門也。漢官儀雲“開陽門始成,未有名,夜有一柱來止樓上。琅邪開陽縣上言南門一柱飛去,因以名門”也。

建初元年,遷山陽太守。以禮訓人,不任刑罰。崇好儒雅,敦明庠序。每春秋饗射,輒修升降揖讓之儀。乃為人設四誡,以定六親長幼之禮。'一'有遵奉教化者,擢為鄉三老,常以八月致酒肉以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