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對這樣的〃揚惡抑善〃的人與人的關係和社會環境,都會有自己的體驗,它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許多中國人的生存常態了,以至我們的社會里充溢著怨毒之氣,這是我們所說的民族精神危機的一個重要方面。我之感到心驚肉跳,就是為此。而這一次救災正是一掃這樣的怨毒之氣,給我們提供了人與人關係的另一種方式,另一種可能性:以最大的善意對自己,不要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同時以〃善意假設〃看人,把自己的關愛和友善給予別人,又從別人那裡收穫關愛和友善。這樣,熱情友善地對人,成為日常生活,成為人與人相處的一般行為方式,至少我們可以活得輕鬆點、快活點。在我看來,這是並不難做到的,起碼我們的義工組織、志願者組織,就可以以〃揚善抑惡〃作為自己的基本理念,努力培育友善的氣氛和環境,使我們在這個群體中生活得快活而有意義。
當然,還得有制度的保證。我說過,一個健全的社會,總是〃揚善抑惡〃的;一旦出現〃揚惡抑善〃,這個社會就出問題了。如何建立〃揚善抑惡〃的機制,應該是我們所說的〃社會改革〃的重要任務。
最後要說的是,我們還應該把我們這裡討論的〃生命至上〃的觀念,變成一種治國理念。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問題是,實現現代化的目的是什麼?很長時期,我們奉行的是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現代化路線。這固然是為了滿足國家獨立與富強的要求,自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對於人民利益的忽視,以及〃見物不見人〃的弊病是明顯的,其後果也是嚴重的。這些年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應該說,這是治國理念上的一個進步;透過這一次救災,我們對〃以人為本〃的理念的認識,可以有一個深化,應該更明確地指出,〃以人為本〃就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個體生命的健全發展〃,這裡的關鍵詞是〃每一個〃、〃個體生命〃與〃健全〃,其內涵前已論述,不再重複。這次救災,還有力地證明,只有實實在在地為每一個個體生命負責,為他們的生存、溫飽和發展盡職,政府的權力才真正獲得公信力和合法性。這都是需要另作專門討論的,這裡只能點到為止。
BOOK。▲紅橋▲書吧▲
第12節: 如何看待〃80後〃這一代?(1)
4。 如何看待〃80後〃這一代?*
感謝這次徵文的組織者讓我參加評獎工作,給了我一個瞭解〃生於八十年代〃的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機會。
我在北大教了二十多年的書,比較熟悉的,是〃知青〃那一代(生於四、五十年代)和〃八九〃那一代(生於六、七十年代),現在,他們都是你們的父母、老師輩了。我在北大最後一批學生,是八十年代上半期,也即1980…1983年出生的,我已經不太瞭解了。而諸位大都是我2002年退休以後入學的,我們之間自然就相當陌生了。而這次徵文卻使我們相遇,以至今天我能走到你們中間,這也可以算是我晚年生活中的一件幸事吧。
第一次讓我注意並思考〃生於八十年代〃這一代人,是前不久我看到了《中國青年報》發表的〃青年調查〃。其中有兩點,引起了我的很大興趣。
首先是一個數字:〃根據《中國統計年鑑》資料,從1980年至1989年的十年中,中國約有2.04億人出生。即使排除中途〃夭折〃的,〃80後〃也有2億人左右,其中多數生長在農村。〃2億人,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這確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青年群體,何況他們將要或已經開始接班,他們中間的代表,像姚明、郎朗、劉翔,甚至已經成為中國形象的象徵了。這自然要引人關注。
▲虹橋▲書吧▲BOOK。▲
第13節: 如何看待〃80後〃這一代?(2)
但這同時又引起了爭論,主要是對這一代人的看法與評價。這份〃青年調查〃提供了一組數字,顯示出〃〃80前〃看他們〃與〃〃80後〃看自己〃之間的同與不同,這是很有意思的。我注意到,有兩點比較一致:一是〃重視外表,講究穿著〃,〃80前〃有73.2%,〃80後〃有59.3%都這麼看;二是〃生活離不開網路,QQ、網遊是最愛〃,〃80前〃有78.3%,〃80後〃有48.2%,都認同這樣的描述。但一進入評價,就顯出極大的差異。比如,〃80前〃人普遍認為這一代人〃永遠以自己為中心〃,〃道德觀念、是非觀念、責任感普遍不強〃,〃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持這樣觀點的分別為61.4%、61.4%、64.2%;而〃80後〃認同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