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壽率軍以有些取巧的手段襲破光州時,當地的的蔡州軍殘部就順勢投靠了淮南。
不過當時清口大戰還沒爆發,淮南面臨著很強的北方壓力,所以對光州的這些蔡州軍殘部也非常縱容。而且為了不刺激到他們,楊行密特地任命了孫儒軍的降將,曾經也是蔡州軍一員的柴再用為光州刺史,同時,柴再用帶去的軍隊也只有一千多人,而當地蔡州軍的殘部卻有四千多,所以柴再用在當地基本沒什麼話語權。
不過隨著這一次軍政分離政策的實行,光州的這種平衡狀態自然被打破,當地蔡州軍殘部都意思到了局勢的不妙;而等到楊渥正式宣佈任命李遇為光州刺史,並且帶兵五千前去上任,這顯然是來著不善。
這些蔡州軍殘部同樣不是什麼善類,對外來者抱有極大的敵視,所以很早以前柴再用就被他們架空了。
而這幾年,這些蔡州軍的殘部雖然比當年秦宗權時代收斂了許多,但在殘害百姓方面卻並不比當初要好多少,因此在淮南也頗受詬病。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與朱全忠之間的那點仇怨也逐漸淡去,而許多人又重新不滿足於一輩子待在小小的光州;尤其是,光州經過他們多年的盤剝,早就民不聊生了,按照蔡州軍的習慣,也是時候換換地方了;再加上,這幾年朱全忠的勢力越來越強,聲勢之大遠在淮南之上。所以很多人漸漸有了背叛淮南投靠朱全忠的想法。
楊渥還記得,歷史上就在明年,光州便發生了叛亂事件,當地勢力趕走了柴再用,投靠朱全忠。
那時候,朱全忠早就徹底擊敗了王師範,大有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氣勢,又完全掌控了朝中局勢,勢力幾乎達到了最巔峰,所以在得知光州叛亂後,立即親自帶領大軍南下接應,圍困光州的淮南軍隊只好撤離。
而楊渥之所以力主要動光州,一來是為了用光州立威,二來也是想要提前激化矛盾,趕在朱全忠騰出手來之前就解決掉光州問題。
如今隨著楊渥開始實行軍政分離,他的目的顯然達到了。
八月初,就在整個淮南忙於秋收之時,光州叛亂暴發,當地蔡州軍殘部共推一個叫王言的都頭為首,發兵攻打柴再用的刺史府。
柴再用雖然提前有準備,但依舊寡不敵眾,最終率部只能逃出城外,等待援軍。
當天,叛軍在光州大肆擄掠,又派遣使者北上請求朱全忠派來援軍。
訊息傳到廣陵後,楊渥反而鬆了口氣,知道該來的總是要來的。叛亂在這個時候爆發,總比在明年爆發要好,至少不需要直接面對朱全忠親自率領的大軍。
他知道此時淮南上下許多人都在看著,若是應對得好,軍政分離的事情差不多就能成;應對得不好,難免別的地方不會出現波瀾。
楊渥的應對方式當然是出兵彈壓,面對叛亂其實也沒別的選擇。不過如今楊渥需要坐鎮廣陵,不可能親自率兵前去,這統兵將領的人選就需要好好考慮一番了。
目前淮南能打的將領,自然便是已經被楊渥任命為都督或者都指揮使的幾人了。
不過六個都督之中,李神福與王茂章出征在外,周本在楊行密身邊,臺鎮守宣州,李承嗣鎮守壽州,楊渥自己又要鎮守廣陵,都不能輕動,所以只能在都指揮使中選擇。
最後楊渥決定讓秦裴為招討使,率軍五千人,再加上李遇將會帶去的五千州兵,以及柴再用的數百殘部,應該是足夠了。
其實按照楊渥的想法,這次平叛最好的帶兵人選卻是柴再用。
別看柴再用在這個時期還不出名,而且他擔任光州刺史多年,卻始終只能做個傀儡,所以在淮南被許多人稱為無能刺史,很受人輕視。
不過楊渥卻知道這個柴再用的能力其實很強,是李神福、臺這一批老將之後最能征善戰的將領,統兵之才不比周本、王茂章他們差。這一次楊渥力排眾議讓他擔任都指揮使就是這個原因。
不過如今軍隊整編還沒徹底完成,柴再用手中能用的兵力只有他手中那幾百人,臨時給他增加兵力顯然不現實,容易出現指揮不協調的問題。
好在用秦裴為將也不差,還可以為剛剛任命為都指揮使的他刷刷功勞。所以,在得知訊息的當天,秦裴便率軍離開了廣陵,速度之快,讓淮南上下咋舌不已。
ps:有人提到楊渥姐姐的兒子應該是楊渥的外甥,這一點的確是作者的失誤,已經改正,多謝指教。
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
青州城外,一場大戰剛剛結束,戰場之上滿是屍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