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0部分

歸心。今後,我將逐步廢除闢除等舉士方式,我就是要改變選官制度中的權力下移之弊,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把官吏的選拔權徹底收歸朝廷。

該叫什麼名字呢?我略一沉吟,心頭忽然閃過兩個字:“便叫科舉好了。”

(PS:以下不計字數。司雨認為,近代人對科舉地認識是有偏見的,這主要是因為明清兩代以八股取士,不務時事,搞得治理國家之人大都是些只會之乎者也的酸丁腐儒。但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一大進步,它所一直堅持地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它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特別是對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透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以登上歷史的政治舞臺,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機會和條件。這種做法擴充套件了統治集團的社會基礎,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門蔭資歷對政權的壟斷,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開闢了入仕途徑,形成了由下層社會到上流社會的政治通道。特別是科舉制將教育制度與選官制度結合為一個整體,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官員隊伍的知識化,有利於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文化層次上,保證了社會思想與統治思想的高度融合,在維持社會穩定方面有明顯作用。同時,它最初的考試範圍也不是清代那樣考八股,事實上,文中所說的“明法、明字、明算……”等專科考試都曾出現過?因此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而這種不分門第,以才選士的做法,一直被西方所推崇,中山先生甚至說,科舉制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而一直到今天,我們的人才選拔,什麼筆試面試,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在很多地方都還可以找到科舉的影響。

第三章

不過我沒有想到,想得很好的東西,執行起來未必就能一帆風順。朝野之中,反對之聲此起彼伏,絡繹不絕。首先反對我的人竟然是諸葛喬,他問我道:首先,科舉要人來京考試,窮學生來不了怎麼辦?赴京趕考,路途遙遠,肯定用路費,花時間,再加上道路不平,如何來解決?蜀中之人要是來到長安,路上翻山越嶺,要多少時間才行?其次有能力的人不願來怎麼辦?要知道,大多數高人隱士都不願出山,州郡舉薦,皇帝徵召,尚且一推再推,何況是要他們來與普通士子共同參加什麼考試。更不用說孔明先生這樣不世出的奇才,連太上皇親自上門還要三顧呢。再次時間太緊,這科舉又能來多少人?人來少了,取了些庸才,豈不是把皇上的名聲也毀了?而且,原來的各大豪門可以直接推選人才,如今取消了他們這個權力,他們肯還是不肯?

我對諸葛喬說:平心而論,你的話極有道理。不過,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必有其不成熟之處,何況就算是成熟,人們也有一個接受的過程,不可能第一次就做得很完美。而人們對舊的事物有具體的認知,有熟練的操作程式,自然不想改變,懶惰是人的天性,習慣會左右人的思維。此時季漢草創,永珍更新,此時任何改變,都是容易的,但以今後再改變難了。而且察舉之制,已現弊端,再不能持續下去。就眼下來說。這種改變是正常的,是必須的。否則的話,人們只務虛名。不求實才。把國家的理才大典變成談玄之會,把唯才是舉變成唯名是舉,那季漢天下豈不重滔東漢覆轍?如果你認為我所提地制度存在問題,你可以幫助我共同來完善它。讓它在現階段做得更好,但是如果因為它的不完善而否定它,那就不必了。你所說的幾點,自然應該解決,蜀中地學生可在成都舉士,雍涼地在長安舉士。這樣就免去了他們的勞頓之苦;高人不出山,我們還可以用直接徵召的方法,但我希望科舉成為正途;第一次的舉士,來得人可能會少一些,但我們可以從嚴選取,細心操作,不會出現取庸才地現象。只要第一次辦好了,以後自然會越來越好。各大豪門。不說雍涼益三州現下沒什麼大的豪門,便是當真有,也別想阻止我的決心。此事,哪怕花一百年的時間,季漢也會把它定為國策!

此後。這一紙詔書在丞相府、尚書檯和御史臺之間來回穿梭,徵求意見。我發現,科舉之事,在上層反對的人多,在下層卻是支援的人多,在各州郡反對地人多,至於學校和百姓則是支援的人多。這種調查結果堅定了我改察舉為科舉的信心。

與之相匹配的,我又下詔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各鄉皆設蒙學,其上設縣學、州學直至太學(在季漢初期由於國力原因,好多蒙學過於簡陋,只有一兩個老師,國家發不起月供,輪流著到學生家裡吃飯的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