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臨陣執掌帥印的蘭玫,成為這百萬雄師的最高司令官了。蘭元帥首先向京師上表一封,陳述海元帥在二路大軍集結的路上,遭到安南軍隊餘勇的伏擊,死於陣中。之後,蘭玫順帶在上表中表達,失去便教導自己武功騎射兵法的恩師,此時內心的悽愴之情。安寧侯向皇帝謝罪,因為陣中不可一日無帥,而自己被眾將推舉,只得臨陣掛帥,帶領軍隊歸來的職責,還望陛下降罪。
皇帝之後回覆,海嵐清的陣亡實屬帝國的一大損失。聖上隨後自省,為拿下一個小小的安南國,不惜大動干戈,無數生靈塗炭,最重要的是,在戰爭之中天朝先後失去了一位皇室宗親以及一名為社稷立下過不少汗馬功勞的棟樑。眼下陣中的擔任監軍一職的太子的安危,是皇帝最擔心的事情。因此,蘭政吩咐安寧侯務必護送殿下安全回京,絕不能出亂子。
蘭玫麾下的兵馬,經歷了數十日的奔波,終於回到了故國,正駐紮在京城西郊度夜。待到明天一早,皇帝將會帶領朝中百官,親自迎接歸來的將士,舉行隆重的歡迎慶典,好好犒勞一番。
可是,一切都變了。所謂的慶典,也是不可能舉行的了。
丑時,蘭玫號令眾將聽命,兵分三路,分別從京城的東西南三門進城,目的地只有一個,皇宮。於是,當皇城之內的人們大多正處於酣睡之時,叛軍已經佔據了京城的每一個角落。而皇宮之內,更是被五十萬兵馬在外重重包圍。區區六萬的御林軍與叛軍短兵相接,結果自然就是以卵擊石。即便御林軍與敵軍進行殊死搏鬥,也逃不出全軍覆沒的命運。
在這個夜裡,皇城內外變天了。
蘭政被御林軍保護,試圖逃出禁宮求生,可惜最後依舊是以失敗告終。叛軍將蘭政押到御書房,這個皇帝每日與文官大學士議政,以及批閱奏摺,無比熟悉的地方。宜嬪的父親,以及一眾非蘭氏皇室的滿族權貴,早已站在此處恭候皇帝的大駕了。
“你,你們……”皇帝咬牙切齒地盯著眼前的大臣們,恨恨地說道:“竟然斗膽謀逆造反,朕真是看走眼了。”
“陛下請息怒,這可不是微臣出的主意。”宜大人故作恭敬地向蘭政作揖,冷笑道:“只不過是臣等與侯爺的想法不謀而合,才有瞭如今的合作。”
蘭政聽到被提及的人,不禁大驚:“竟然是安寧侯?”
這是怎麼一回事?為何羅德鐸甫要竟然要背叛朕?蘭政百思不得其解,簡直就是難以置信。
皇帝大惑不解:“那你們呢?你們為何要協助蘭玫推翻朕?”
“呵呵,陛下還不明白嗎?”其中一位大臣站了出來,捋了捋嘴邊的鬍子,得意地說道:“當初先帝在關外一統所有氏族部落,帶領我們建立帝國。我們這些老臣子,為先帝開疆拓土,南征北戰。沒有我們氏族當年的協助,今日會有你的蘭氏江山?但是陛下,你自從登基以來,竟然一直醉心漢化,重用漢臣,寵幸漢女。陛下甚至封你的漢人外戚為異姓王!陛下,你是要置我們這些開國老臣與何地?”
蘭政聽著這些老臣子對自己的斥責,並不以為然。這幫老骨頭,就會仗著過去的功勞,斗膽跟皇帝頂撞,甚至還奢望子孫後代靠啃吃老本,不思進取,而不是想著為朝廷社稷出力。如此墮落的臣下,朕架空他們的官職,褫奪他們的權力,朕根本就沒有做錯!
至於立漢人為異姓王,蘭政更是有自己的考慮。王玄蓮這位異姓王爺,空有頭銜並無權力,只能享受食邑封賞,卻沒有一兵一卒可供差遣。
如今入主中原,就不能一直依靠武力來簡單粗暴地統治漢民,草原上的辦法,在漢地並不可行。因此,蘭政需要大批的漢官進入朝廷,為社稷效力。封國舅王玄蓮為親王,無非是對漢族子民的一種勉勵。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當今聖上對轄下所有民族皆一視同仁。而且,透過這種封賞,也好籠絡漢民的各個階層,減少他們對蘭氏這個外族政權的牴觸感。
此時蘭政怒火中燒,心中暗罵這幫冥頑不靈的老骨頭,食古不化,自以為是。
“如今時候也不早了,”一位老臣倚老賣老地說著:“陛下不妨聽聽微臣之言,抄下這份詔書,再蓋上玉璽吧。”說著,此人從袖中拿出一份早已準備好的詔書。
蘭政翻開一看,不出自己所料,是一份退位詔書。上面多有溢美之詞,先是堆砌辭令,說皇帝身體多有疾病,久病難愈,往後的日子恐怕難以臨朝聽政,然後,又是一堆辭藻堆疊,說安寧侯勤政愛民,為社稷朝廷立下不少功勞。於是,說來說去的,最後的意思,便是陛下遵循堯舜禪讓之德,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