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一次全省重要幹部參加的會議,就中央最新的工作精神和此次調研中覺察到的該省必須解決的一些重大問題,作一些相關指示,只是總理也只是重點談了中央的最新工作精神,並沒有對其考察的主要問題多講什麼,而且就是在考察過程中,總理也只是傾聽,甚少發表看法。
而更讓他不安的是,以往,不管哪一位中央領導來貝湖省視察,一般情況下,在視察過程中,總會跟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領導做一次長談。
這種長談,總是很深人,很坦誠,針對性也強,談得非常知根知底。每經歷一次這樣的談話,周書明都自覺受益匪淺。
受益的還不只是在工作方面。他覺得透過這樣的談話,自己和中央領導在內心裡走得更近了,相互更加了解了,得到了進一步的溝通。要知道,這種溝通,不僅重要,而且極為難得;另一方面,在這種長談中,可以品出中央領導更具個人特色的執政經驗和對大局的宏觀把握,從中他也總能比評出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可以做及時的調整。
而這一點,也是平時從公開的檔案、指示、講話中不容易獲取的。
但這一次,就沒有談,周書明很清楚,總理曾經分管過多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在這方面並不缺乏真知灼見。
什麼都不談,說明其應該是高層對於貝湖這方面的問題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態度,總理的考察調研不過是進一步確認而已。
這樣的答案在高層對貝湖的人事調整中楊凌峰的離開,陸政東的到來得到驗證,這說明中央對貝湖這幾年的發展是不滿意的,雖然最後板子落在楊凌峰身上,雖然中央沒有明言,但是作為班長,他同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這一次,中央否掉了貝湖方面推薦的副省長人選,更是一個訊號,這表明高層希望他對省政府那邊的工作要給予更大的支援,只是陸政東畢竟年輕,難道就不需要他這個班長更多的把把關嗎?難道從外面調任一個副省長就一定會比本省土生土長熟悉情況的幹部強?外來的和尚就一定會念經嗎?
周書明心裡不停的想著,看來中央也是對他有了看法,想到這裡,周書明不禁又有些發悶,貝湖這幾年雖然有所發展,不過和其他省市比較起來,還是滯後,這是無可辯駁的。
可是貝湖的基礎擺在那裡,省情又很複雜,想要再短時間內有極大的起色談何容易!
周書明好一會才發現自己的情緒之中不知不覺透出一種委屈,也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是有些感情用事了,於是下意識的揮了揮手,似乎要把這樣的負面情緒趕走一般,隨即他也覺得自己的這個動作和其身份顯得有多不合時宜。
好在身邊沒有人在,不然恐怕有人會以為他發神經了,周書明不禁自嘲的想到
周書明的思緒有些恍惚,好一會才又真正集中起來,換了一個思考角度對這件事往更深層次裡想,也想到一個可能,中央對於貝湖的一個副省長如此重視,也許是另有緣由。
事情的根本是什麼,周書明還是能夠隱隱把握住的。
貝湖作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魚米之鄉,向來都是共和國最重要的糧倉之一,上千年來,貝湖出產的糧食,不但養育了無數的貝湖人,也輸送到全國各地,有人說,三年自然災害時候,貝湖的糧食產量打個噴嚏,國人本就少得可憐的糧食定量供應就得減少一兩,所有這些說法,即便稍許有一點誇張,但確確實實並非故弄玄虛,駭人聽聞。然而幾十年後的今天,當整個國家擺脫種種羈絆,猶如初春開河時的黃河河道,湧起千萬重冰排,匐然染綠左右兩廂那一大片深溝大壑的古老土地時,貝湖卻是落伍
加入WTO之後,最令高層擔憂的問題莫過農業和金融兩方面,所以兩年前,在中央財政的支援下,由他親自拍板,省委向農業投入二十多個億的資金用於解決三農問題,意在重振旗鼓,可是兩年過去了,收效甚微。
更為棘手的是,由於三農問題,連帶整個貝湖無力變革,整個貝湖同樣顯得“老態龍鍾”。
貝湖是很多中西部的一個縮影:農業人口眾多,城鄉發展、區域發展極不平衡,工業欠發達,整體經濟欠發達,這在改革開放之前,並不明顯,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沿海以及東部經濟的高速發展,這樣的差距越來越大,以至於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發展大局,這也才有了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的戰略決策。
而這樣的省份,不管想什麼辦法,要想破解發展的難題,三農是都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如何將三農問題和工業第三產業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