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皇都——洛城,此時已是山雨欲來之勢,街頭巷尾,人人都在暗地裡議論形勢。
有人認為董謙經營多年,肯定不會就此土崩瓦解;有人認為帝黨如今已勢如破竹,太后董氏怕是要歸權不可了。
大家議論最多的還是皇帝的安危,畢竟這麼多年過去,一直是董謙攝政,太后聽政,皇帝則因為多年前試圖奪權親政,結果計劃失敗被幽禁起來,從此與階下囚無異。
與皇城外的熙攘不同,此時的東嶽皇宮,死一般的寂靜。
但在皇宮裡待上幾年的人都知道,這寂靜不同於以往,是暴風雨襲捲而來的片刻寧靜,平靜的表面下是暗流洶湧。
番外——皇宮內外風雲起(1)
東嶽皇帝自即位那天起,就無實權在握,待到十四歲那年大婚,皇后是太后的親侄女,董謙的女兒,當時還以為接下來親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然而太后,那個待自己如寒冰般的養母,卻公然違抗祖制,繼續聽政。
隨之而來的朝堂抗爭,一番勢力的角逐,自己以為希望近在眼前,卻沒想到薑還是老的辣,太后一黨先發制人。這時自己才真正體會到,帝位權術之爭是如此的慘烈,要麼會當凌絕頂,要麼摔下懸崖、粉身碎骨。
還記得當日原將軍在自己面前泣不成聲,指天發誓要將大政歸還於先皇的皇子,而不是先皇的遺孀,並直呼太后是個老妖婆。老妖婆?是的,自己也這麼認為,但表面上卻還要對她恭敬異常。
這麼多年來她像夢魘一般的存在,讓自己生不如死。
原將軍和其他人敗走他鄉後,自己連傀儡皇帝都當不成,不能臨朝,只能被監禁在這狹小的天地中,連最低下的奴僕都可以對自己吆喝幾聲。
這樣狼狽不堪的日子,不是沒想過死,至少死能帶給自己幾分尊嚴。
但自己竟堅持了下來,為的是心底深處一種不死的信念。
時間,相信時間會帶來一種轉機,僅僅是為了這個轉機,自己忍辱負重,忍氣吞聲,活到今天。
十幾年來,太后不是沒想過要廢掉自己另立皇帝,畢竟自己“不夠聽話”,但無奈先帝所出甚少,夭折了兩個,只剩自己,而皇后那邊一直無所出。
董氏一家不是沒想過要改朝換代,把這東嶽直接換成董姓,但一方面忌諱篡位之說,容易授人以柄。另一方面還沒準備周全,朝堂內外一直不安穩,對其不滿者大有人在,還有先前帝黨勢力的蠢蠢欲動,都讓他們覺得時機未到。
十數年的等待,終於迎來了今天的局面,自己需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只是董氏一族終究不會放過自己,玉石俱焚是他們最後的招數。
番外——皇宮內外風雲起(2)
十幾年的等待,終於迎來了今天的局面,自己需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只是董氏一族終究不會放過自己,玉石俱焚是他們最後的招數。
太后的貼身侍女桂雲,近年來頻頻出入這裡,顯而易見,她是太后的心腹,來這裡盡守監督之責。不知自己的恭順和禮讓能否讓太后放心,但心中隱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玉石俱焚,玉石俱焚。
董謙多年經營,這洛城自然是重中之重。只要董謙一聲令下,洛城一隻蒼蠅都飛不出去。大兵臨城,太后下令嚴防死守。半壁江山還在,只要這皇城守得住,就有翻身之日。
只是,洛城沒有連陽的天險,精銳部隊早已不復存在。大軍入城,不過是遲早的事。
最後的堡壘就是這皇宮,最後的擋箭牌就是皇帝。他們若是置皇帝生死於不顧,那先前所打的旗號就是一派胡言,意在叛亂謀反,就會為全天下人所詬病。
大軍已對洛城形成包圍之勢,董氏政權已岌岌可危。但大軍在城外安營紮寨後全無動靜,眾人意料中的攻城遲遲沒有發生。
城外百姓見帝黨軍隊軍紀肅然,絕無騷擾百姓之事發生,便漸漸放下心來。
就在所有人都靜觀其變時,帝黨一方終於有所行動,釋出《討逆書》,揭露太后後宮干政、拘禁皇帝、毒死後妃等一十二項罪狀,批判董謙結黨營私、架空皇權、驕奢淫逸等二十一項罪狀。
《討逆書》雖不是正式官文,但此時帝黨一方軍權在手,大半個東嶽國都在其控制之下,《逃逆書》便比官文的速度還快,傳佈於東嶽各地。
大軍圍城,久而不攻,先批判董氏家族一番,佔據輿論優勢。
雖然董謙名義上仍是攝政王,若不出來反駁,任由“大逆不道”的檄文流傳,未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