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因此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錯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這使得諸侯王國名義上沒有進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導致封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
規定諸侯王死後,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國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 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子弟為列侯,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推恩令下後,王國紛請分邑子弟,“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武帝以後,王國轄地不過數縣,其地位相當於郡。這樣,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就進一步解決了。
多好的辦法!既加強了中央集權,又維繫了親情。古人發明這麼好的辦法,為什麼不用?偏偏用什麼失敗的削藩策。
他們是你的叔叔,不是你的生死仇敵!叛亂?你的心得是多麼黑,又有多麼狠……
許仙藉此機會自然要大罵朱允文—番。不是想罵醒他,是表明態度。否則那些諸侯王憑什麼信他?難道真因為掛名王叔便信?這可是皇家,最是無情帝王家。
當然了,許仙也是心裡想罵朱允文。畢竟他是許仙,是真心不那麼看的慣朱允文的所做所為。(未完待續。。)
第380章、命運可改
據說這罵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你罵了人,捱罵的那個卻高興地跟什麼似的。
許仙罵朱允,朱允是真心高興。這麼些天來,朱允是一刻都沒有平靜過。以前他是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的老師們是在害自己,他們說的話,做的事從來都沒有想過對不對,只想過做或者不做。但是在許仙點出來之後,再回頭去看……
這朱允還真不是個東西,那可是他的親叔叔們。就是漢武帝那樣鐵血,那樣不給親戚面子的人,最後也是用了推恩令,而不是削藩令。漢武帝當時的實力就不如朱允嗎?就算是一開始比不上,那後來呢?
其實也就是黃子澄他們把朱允忽悠瘸了,如果跳出儒家那一套,是很容易看出哪個對種族好的。
就好像那後世的明遊戲,有單城玩法,也有不斷造移民分城的玩法。做遊戲的都懂得佔土地,分城的好處。朱允自然想的明白。
不用說,許仙還挾帶了不少的私貨。比如西班牙敵艦隊,海上馬車伕的葡萄牙人,甚至大英帝國的興衰史。
這些強國為什麼一旦衰敗下去,就再也強大不起來,為什麼北邊的老毛子卻是再怎麼折騰,世界也要聽他的聲音?
朱允明白,他真心明白。國家越大,就是以後再受人欺負,也不失為一個大國,只要有一個強勢領袖出現,早晚會再強大起來。反倒是小國。一旦倒下,是再也站不起來了,至少很難。
說不準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危機意識,自覺大明版圖太小與世界地圖比)的他,這才下定決心召諸王進京,重劃封地,讓他們去努力開疆闢土。
朱允是真的知道了。自己在打仗上,絕對是比不上自己王叔們的,他自願做好後勤工作。當然了,向外戰爭需要考慮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比如誰負責哪一塊,怎麼打。又比如這打下來怎麼分配……等等問題多了去了。這都需要參與者們—起來討論。
然而朱允的邀請是發出去了。王叔們卻一個個不來了。這熊孩子撒謊撒多了,名聲已經臭大街了。他這一次來,就是來找許仙幫忙的。
許仙一罵他,他就樂了。因為罵就證明許仙是願意幫他的,自然是值的高興的,反倒是一言不發,他也不好開口了。“王叔公。您看您要從哪位王叔請起?”
“當然是燕王了。”許仙說。
不為別的,因為那書會在棒子國出世。—邊取書,—邊順手勸—下朱棣,一舉兩得。不,—舉多得。作為領頭羊的朱棣去了,其他的,估計都不用勸了,自己個便去了。
朱允卻說:“王叔公。您看是不是,先從其他的王叔請起。”
“為什麼?”許仙問他,然後一瞪雙目,“難不成你還要學你的削藩策請起?”
這得是多麼傻的孩子才會做出的選擇啊!這樣做,不僅費時費力,即便有人進京了,不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