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門”中的這些榮譽性的職務也才得以保持三十多年。何應欽不光發表文章,為蔣介石獻計獻策,而且還身體力行,為蔣氏父子效力。朝鮮戰爭爆發後,何應欽以陪同夫人王文湘赴日治病為由,以私人身分訪問日本朝野,各方遊說,希望日本儘快同臺灣簽訂和平條約,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對抗共產黨中國,跨出了聯日###的“國民外交”運動的第一步。由於何應欽的努力,促成了後來《日臺和約》的簽定,到50年代中後期,日本首相岸信介訪臺,使日臺關係出現了短暫的蜜月。
。。
軍界元老何應欽(2)
1961年,何應欽召集一些無聊文人進行座談。會上,他大講自己一生“###”的“經驗”及共產黨的所謂“暴行”,並授意這些文人以此為素材編成話劇劇本。劇本完成後,何應欽仔細進行審閱,並親自動筆修改,將劇本定名為《龍》,然後由政府出資,交由話劇團排演。排演後,何應欽不辭辛苦,親自率領《龍》劇組出訪國外,先後在瑞士、挪威、瑞典、丹麥、西德及美國演出,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1962年,何應欽作為臺灣“特使”,赴南朝鮮參加該國第17屆獨立慶典。在南朝鮮。他與朴正熙大統領進行密談,強調臺灣、南朝鮮利益一致,應該聯手合作,共同抵抗共產主義。
何應欽時時不忘吹捧蔣介石,每逢蔣介石生日,他總要發表文章,對蔣頌揚一番,時而稱蔣是“國家永恆的重心”,時而稱蔣是“###先知”,時而又稱蔣是“民族文化中興的導師”等等,不一而足。
正因為何應欽時時不忘向蔣介石討好,蔣介石也有時表示一下親熱,以示回報。1959年,是何應欽的70大壽,蔣介石親自書寫了“同舟共濟”的壽屏,派人送到何家,何應欽望著壽屏上的四個大字,十分感動,叫人懸掛於書房正中,一則是為了表示自己對蔣送屏的受寵若驚,經常看到這幾個字,以作為忠於蔣介石的鞭策;二則是為了向人炫耀,他與蔣介石的關係,是常人所難能比擬的。1975年,蔣介石因病逝世,何應欽如喪考妣,悲痛萬分,他寫了一副輓聯,親自送於靈前,聯雲:
“追隨凡五十年,誼為部屬,情若兩家,語憶親題,安危同杖,甘苦同嘗,彌感
深知蒙重任;哀思合億兆眾,世事方艱,大元頓遠,全民奮起,團結自強,中興
復國,完成遺志慰公靈。”
何應欽還參加了蔣介石大殮奉厝典禮,並不顧年老體衰,親自護送靈柩前往臺北市南六十公里的慈湖。這裡有蔣介石的行館。何應欽走進院內,見房中一切依舊,而斯人已萎,不覺感物傷情,失聲嗟嘆。聯想到自己已86歲高齡,老蔣死後,不知小蔣對自己如何,瞻望前路,恐怕是“西出陽關無故人”了,心中的愁苦,竟化作縱橫的老淚,湧出了眼簾。
歷史進入80年代以後,海峽兩岸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1981年元旦,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指出“實現中國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希望臺灣當局以民族利益為重,對實現祖國統一的事業作出寶貴的貢獻。”這一來自祖國母親的呼喚,在臺灣社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但臺灣當局卻無視祖國統一大業,以相反的姿態出現。3月21日,臺灣國民黨召開第十二屆代表大會,透過了《貫徹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以對抗來自大陸的呼喚。
為了使這一方案得以實行,何應欽不顧92歲高齡,親自出馬,邀請各界人士二百多人,在圓山國際大飯店舉行會議,討論如何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會上,何應欽首先致詞,他一方面大肆攻擊大陸社會主義制度是“暴政”,是“奴役”等;另一方面,也承認“中國是必然要統一的,這是每一箇中國人的願望。今天,全世界的人都瞭解,統一全中國可以保障世界和平。”那麼如何統一中國呢?何應欽頑固地認為臺灣是“統一中國的藍圖”,“三民主義統一全中國,已是人同此心”,在何應欽的鼓譟與倡導下,大會提出了建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的提案,並很快得到了臺灣當局的批准。
1982年10月22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舉行成立大會,何應欽被推舉為大同盟常委會主任委員。他神氣十足地在講臺上宣稱“大同盟”的宗旨,是要“中共放棄共產主義,統一於三民主義旗幟之下”。何應欽雄心勃勃,似乎他大展宏圖的時機已到了,他在講臺上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已“不知今夕是何年”了。
事實上,何應欽的“宏圖”是不可能實觀的,他抗拒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