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所言,非吾當下所念。不過琮即為漢室宗親,又怎能不竭盡全力,以興復漢室呢?”
對於江東世家,劉琮肯定是要用的,但怎麼用,如何用,卻不能由這些世家來主導。所以適當的敲打,讓他們保持清醒的頭腦也是非常必要的。否則的話,這些世家很可能會聯合起來試圖左右自己,就如同眼下這般……
見劉琮將他漢室宗親的身份搬出來,顧徽這才意識到,眼前這位鎮南將軍、成武候可是天子親口承認的皇兄。他的眉宇間閃過一抹憂慮,但他很快明白過來,劉琮這麼說並非拒絕世家的支援,而是再一次明確的向自己,或者說透過自己向江東世家表明態度:其志在天下,非僅僅保全荊、揚而已!
其實在江東世家之中,也並非所有人都是保守的。至少顧徽就不是,所以當他相通了這一點之後,看向劉琮的眼神中不禁多了幾分熱切。當然他的態度並不足以影響其他世家,甚至連說服兄長顧雍他都沒有多少把握,但此刻顧徽的心裡,的確是有建功立業、輔佐帝王之心的。
話說到這個份上,顧徽已經無需再多說什麼了,他暗中思忖,此行回去之後,該如何勸說兄長,又當如何調整家族應對的策略。至於在這個過程中,各家會採取怎樣的動作,顧徽甚至已經有所預料了。畢竟江東世家在對外時可以保持一致,但彼此之間天然就存在競爭關係。
而且顧徽也知道此時的春谷荊州軍營之中,肯定還有其他世家大族派來的人,甚至不乏江東軍中諸將的密使。
至於他們來此的目的,和自己又能有多少不同呢?只是顧徽覺得那些將領,未必能透過此舉謀取多少好處,因為就顧徽對荊州軍制的瞭解,顯然和江東軍是有所區別的。
江東軍乃是世襲領兵制,這一點就和荊州軍大不相同。雖然荊州軍中仍然還殘存著這樣的少數幾支部隊,但總體而言,所有的軍隊都是由鎮南將軍府所統帥,部曲私兵在荊州軍中的比例,已經少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
而以孫氏父子為首的江東軍事集團,早年只是江右的一般豪強,並無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名望。不要說和虞、魏、陸、顧這四大江東世家相比,便是其他世家都不怎麼看的起孫氏。這也是為何孫策在掃平江東的過程中,對世家豪強多有屠戮的原因之一。在孫堅、孫策父子起兵割據江東的過程中,是那些江右豪強帶領他們由宗族、親黨、賓客、佃戶甚至家奴僮僕等組成的部曲私兵,投靠依附於孫氏父子麾下,這才得以趁亂而起,據有江東。
可是劉琮卻和孫氏父子不同。也因為這個不同,才造成了荊州、揚州兩者軍制的不同。
所以那些仍然以部曲私兵為依仗的江東諸將,只怕這次要大失所望了……
第231章 何不直出取吳會
顧徽倒不是抱著幸災樂禍的陰暗心理,他只是從兩者之間的區別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對於世家而言,尤其是虞、魏、陸、顧這樣以詩書傳家的世家來說,對擁兵自重趁亂而起的軍事豪強,天然就存在牴觸和敵意。
和世居江東的世家不同,這些江右豪強有些本身並不是江東人,比如程普程德謀,本是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早年在州郡擔任官吏,後來跟隨孫堅四處征戰,孫堅死後又在淮南跟隨孫策,直到在虎林戰敗自刎而死。這些豪強憑藉宗族勢力的強弱和部曲私兵的多寡,在孫氏集團中分享相應的權利,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在其死後自然也就由其子弟繼承其父兄所統帥的舊兵。
旁的不說,孫策和孫權就是極為有代表性的。這樣的世襲領兵制,其結果就導致將領必須解決軍隊的糧草後勤乃至軍械軍費的供給問題。換句話說,誰的兵誰養活!
可是諸將領兵四處征戰,總不能一直依靠掠奪敵方來養活自己的部隊吧?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實行了奉邑制。所謂奉邑制,就是將領可以在其封邑之地徵收賦稅,充其俸祿用以軍資。比如周泰在孫權接掌江東之後便被任命為春谷長,雖然隨著江東戰事而調往江北,但春谷及宜春的徵賦卻是屬於他的。當然現在春谷已落入荊州軍之手,周泰便斷了收入。
再如孫權初掌江東之時,曾下令合併一些軍隊,就是因為他覺得這些將領負擔不了養兵的費用,合併到一起之後不至於使士卒因無糧草而逃亡。為此一個叫呂蒙的小校尉還四處暗中賒貸,以改善部曲裝備,就是為了保全其統兵之權。不過孫權此舉還有另一層目的,那便是試圖收攏集中軍權,因此遭到了一些人的激烈反對,才會有後來這些人背叛孫權投奔李術之事。
現在比李術更強勢的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