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生的月經來潮做了有益的工作:“我是13歲半來的月經,來的時候我已經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因為上小學時就有人來了。記得小學老師還召集班幹部,告訴大家這是怎麼回事,說如果誰來了,照顧一點。我是班幹部,所以那時我就知道了。自己來的時候一點也不驚慌,覺得該來了。”

“我是16歲半來的月經,在中學我們班48個同學裡,我是最後一個來的,所以我來之前已經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其實,我在小學(那是北京很有名的一所小學)時就上過生理衛生課。

我這個人不論生理還是心理都成熟得特別晚。當時班裡同學不好意思去買衛生紙,就求我幫她們去買,因為她們知道我還沒來。我從第一次就開始痛經,疼得很厲害,一直到結婚以後才好些。“”16歲來月經,我因為來得晚,所以都懂,也上過心理衛生課。當時覺得見不得人,好像有一種恥辱的感覺。“

總的看來,月經來潮是女性人生的一個重大事件,是促使女性意識到自己與男性具有性別差異的一個重要關頭。從我訪問到的女性的經歷與感覺來看,儘管許多人能夠從一開始或隨年齡增長把它看作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的確有不少人在月經初潮時由於無知而產生恐懼感,或受周圍人們看法的影響,對女性特有的這一生理現象產生不潔、厭惡一類的負面感覺。

這種情況並不是中國獨有的,不僅許多欠發達國家中有類似的情況或對月經更嚴厲的負面看法和風俗習慣,就連我們心目中最開放、文明程度最高的歐洲在中世紀時也是這樣的。信仰印度教或摩西教的女人在經期都認為自己身子不潔,因此必須藏匿一段時間。在位於南美洲北部沿海的蘇利南,每當月經來臨,黑人婦女便要與外界隔絕,獨居一處,如果有人向她走近,她必須喊道:“我不乾淨!”(海斯,第39頁)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信條甚至規定,來月經的婦女不許進入教堂。實際上,這種對月經的負面看法還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例如,羅馬歷史學家普林尼是如此描述接觸經血的後果的:“接觸了它,鮮葡萄酒變酸,田地變貧瘠,嫁接的植物會死去,田園的種子會幹癟,樹上的果實會墜落,鋼刀的刃會鈍,象牙的光澤會暗淡,蜂群會死去;即便是鋼鐵也會立刻生鏽,而且空氣中將瀰漫著臭氣;狗只要嚐到經血就會立即變瘋,並使被狗咬的傷口染上一種不可救藥的毒。”(轉引自凱查杜裡安,第211頁)人們雖然不再相信這些假說,但對月經的恐懼感至今仍在影響著人們對經期婦女的看法。

作為對比,我在此引用一位西方女性對月經初潮的感覺,她說:“12歲那年,在朋友中我第一個來了月經,戴上|乳罩。我感到自豪而又倨促不安。本來,我已經是一個豐滿而內省的少女,突然又長高了幾英寸,伴隨著胸部的發育,一個夏天就使我出落成為一個出奇的苗條而又勻稱的小女人。奇怪的是,對這種情況我雖己時有預感,但仍然像幻想中的教母訪問我那樣,使我心情激動不已。不過,最令我興奮的是自己的變化和發現自己對男孩子的吸引力而陷入自我陶醉的快樂。”(轉引自海特,第184頁)對於月經來潮這一無害的生理現象,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誤解、恐懼甚至是厭惡?原因首先來自無知,人類的先祖對於不可解釋的生理現象產生誤解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對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抱有恐懼感和厭惡感就只能被視為冥頑不靈和愚昧了;其次,對月經來潮的負面評價反映出婦女地位的低下——由於婦女的地位低下,所以她的某種生理現象會令人厭惡;最後,對月經來潮的恐懼感和厭惡感反映出一種禁慾主義的心理傾向,因為它是小女孩開始向成熟女性轉變的訊號,對它的厭惡表明一種希望停留在女孩階段、不願成為女人的心理。這種心理產生於不希望彰顯而力圖掩飾女性第二性徵的社會氛圍中,而這種社會氛圍正是禁慾主義文化中所特有的。

第二章情竇初開

女孩從什麼年齡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感受到異性的吸引,感覺到自身的慾望?我把調查到的情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幼年期的性遊戲,那時女孩對異性的感覺處於朦朧狀態,只能算似有似無;第二類是童年期,早熟的女孩開始對男孩產生模糊的好感;第三類是少女期,有些女孩己開始“進入狀態”,產生了某種類似戀愛的感覺。

幼年期性遊戲被調查的女性中自述與男孩交往的歲數最小的是在三歲時,當我向一位女性提出什麼時候開始對異性有感覺時,她說:“三歲時有個男孩就和我‘對雞雞’,也不知道怎麼對,兩人就屁股碰屁股。”

童年期對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