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部分

保留了下來。低矮的木結構房屋,狹小的天井,沒有大馬路,只有縱橫交錯的一條條鋪著蠟黃色大鵝卵石的窄巷,這一切會使你覺得不像在大上海,而像在某個江南小鎮。你可以說那裡是上海的貧民區,但一個開埠以前的上海可能就保藏在那裡。現在,在全上海,再也找不到哪怕一條鋪著蠟黃色大鵝卵石的老街了。外灘和舊租界的洋樓當然是捨不得拆的,所以,在日新月異的上海新面孔上,人們畢竟還能讀出它的殖民地歷史。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在北京上大學。那時候,城牆已經殘破,但所有的城門還在,城裡的民居基本上是衚衕和四合院。在我的印象裡,當年的北京城是秋風落葉下一大片肅穆的青灰色,環抱著中心紫禁城的金黃色琉璃瓦和暗紅色宮牆。現在,城牆已經蕩然無存,城門也所剩無幾,大多數城門成了一個抽象的地名,取而代之的是氣勢嚇人的立交橋。與此相伴隨的是,衚衕和四合院正在迅速消失。紫禁城雖然安然無恙,但失去了和諧的襯托,在新式高樓的密林裡成了一個孤立的存在。

我不是在懷舊,也絲毫不反對城市的發展。我想說的是,一個城市無論怎樣繁華,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