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率先發現了遠距離送電方法。並且創造了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結成網路,電力的使用開始普及。
電力的廣泛使用不僅改變了生產的面貌,在工廠安裝了電氣裝置,用電力來代替蒸汽力,而且,隨著電話、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的發明,城市生活的面貌也改變了。從此,人類進入了以電力為主要能源的時代。
在這個時期裡,內燃機的發明也是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突破,內燃機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發明的,華國的科學家們為汽車和飛機制造業的興起提供了可能。
1866年,德國工程師卡本茨設計的由內燃機推進的世界第一輛實驗汽車。
內燃機使用液體燃料,需要大量石油,這又推動了石油開採業的發展。
就在列強們還沒有開始汽車工業的時候,華國的戰略目標已經放在了石油上,而對於列強們來說,他們瓜分非洲的原因是因為已經沒有地方讓他們瓜分了,並不是以石油為目標的,所以,在1879年的這個時間段,列強們對於華皇提出保護整個非洲大陸,並不是特別的敏感。
化學工業的建立,也是十九世紀末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化學工業不僅採用化學方法進行原料加工,例如從煤炭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學產品,而且採用化學方法合成物質。
新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對資本主義經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中出現了新的產業經營形式,股份公司開始發展起來。
無論新興工業還是採用新的技術改造傳統工業都需要大量投資,而這是個人資本難以做到的,於是一些資本家便把自己的資本投入公司,合股開辦各種大企業,這些大企業在競爭中不斷擴大,他們依靠雄厚的資本和新技術的裝備大量擠垮技術落後的小企業並予以兼併,從而促進生產和資本的集中。
就在全世界都陷入新一輪的經濟危機的時候,華國卻尚未受到經濟危機的困擾,因為華國的地盤太大,工業的範圍又還不夠,十分集中,都集中在北重和華國的江南的富庶地區,有足夠的人力和市場,整個國家貧富差距並不明顯,所以還不存在經濟危機的隱患。
經濟危機則成為了列強們的不治之症,在十九世紀最後三十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頻繁發生,危機的規模越來越大,破壞力也越來越強。
1873年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世界空前嚴重的一次危機,危機後的蕭條時期長達6年。經過短期的復甦,1879年又爆發了新的危機,其後又是長期的蕭條時期。新的危機席捲而來,這次危機不僅打擊了歐洲和北美,這次危機在原本的歷史中,將持續到1903年。
所有,不是英國人的反應慢,是因為本傑明迪斯雷利確實拿不出錢,政府拿不出錢派遣大規模的兵團遠征,光是靠嘴炮,無法讓華軍停止前進,這就是華國和列強之間現在的關係。
華國攻擊的地區,不能讓列強國內感到多少壓力,而且列強受到經濟危機的桎梏,都不是很有動力要‘教訓’華國,或者說遏制華皇。
在十九世紀的最後三十年,危機和蕭條佔據了大部分的年頭,這是資本主義以往的發展過程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新現象。經濟危機使大批小企業倒閉,生產和資本進一步集中,等到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壟斷組織就出現了。
壟斷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和經濟發展,經濟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但是壟斷形成的基礎,在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講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區域性的調整,是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一種手段。它把許多中小企業合併成大型企業,把許多分散的資本家合成集體的資本家,也就是說,私人資本它就集體化。
所謂壟斷組織是指在同一工業部門裡,一些大型企業為了獨佔生產和市場以攫取高額利潤而聯合組成的壟斷經濟同盟。壟斷組織有多種形式:
在德國,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是卡特爾,卡特爾是為瓜分銷售市場、確定產品產量和價格而成立的聯合組織。
俄國的壟斷組織主要是辛迪加,辛迪加是統一出賣產品和採購原料的聯合組織。俄國的五金製品銷售公司所聯合的大工廠數量不超過該部門工廠總數的20%,卻控制了全國冶金生產的80%以上。
托拉斯是美國佔統治地位的壟斷組織形式,參加托拉斯的各企業完全合併起來,集中為一個大股份公司,由理事會統一管理,原先的企業主成為股東,按股領取紅利。
還有一種壟斷組織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