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海解開了心結,轉身離去,把朱元璋的意思,告訴所有弟兄們,石抹宜孫不會嘉獎,還會被細數罪行,犧牲將士都會得到充足撫卹。上位依舊執法嚴明,公平公正,讓人心服口服。
咱老胡依舊會忠心耿耿,絕無二意。
胡大海滿意去了,卻剩下了徐達。
此時的徐達有些尷尬了,提出給石抹宜孫厚葬褒揚的正是他,結果卻惹出了這麼大的風波,弄不好文武都要嫉恨他。
張希孟倒是知道徐達的為人,事實上他也給徐達寫了信,把事情的關鍵點了出來,想必徐達另外有考慮。
“你可是在打杭州的主意?”
張希孟思前想後,也只剩下這麼一個可能了。。
果不其然,徐達立刻點頭。
此時的老朱也不由得問道:“杭州又怎麼了?眼下不是在張士誠的手下嗎?莫非咱們有機會?”
徐達見老朱提問,他立刻把事情說了一遍……石抹宜孫算是元廷在浙江行省,最後的一支直屬力量,但是在杭州,還有一支特殊的兵馬。
這是一支苗兵,首領姓楊,名叫楊通貫。
他也算是揭竿而起的群雄之一,很快聚集了幾萬苗兵,雄踞邵陽、懷化一帶……但是很快楊通貫就改了主意,他不再反叛朝廷,反而選擇歸附元廷,幫著元兵剿殺紅巾軍。
楊通貫的主要目標是徐壽輝的天完政權,他率領苗兵,作為前鋒,光復了武昌,一戰成名,元廷大加封賞,楊氏一族風光無限,全都得到了官職。
正在楊家摩拳擦掌的時候,就出了事情。
楊通貫他爹被紅巾包圍,寡不敵眾,又缺少糧草,結果不幸戰死。
元廷也怕苗兵趁機作亂,就嚴令他們不許動彈,原地待命。
後來朱元璋率先渡過長江,攻取金陵,張士誠也跟著渡江,攻打蘇州……元廷被逼無奈,就把楊通貫調到了杭州一帶,抵禦紅巾軍。
“上位,當初進攻金陵的時候,就是他領著幾萬人馬援救金陵,所幸咱們下手極快,沒給他機會,楊通貫這才引兵退走。”徐達向朱元璋介紹,“咱們拿下金陵之後,張士誠又攻蘇州,由於牽連時日,給了楊通貫機會,他幾次襲擊張士誠,險些將張士誠擊敗。隨後張士誠奪取蘇州,又派兵南下,想要攻取杭州,結果讓楊通貫打得大敗而逃,斬首七千,俘虜幾千!”
朱元璋耐心聽著,忍不住道:“這麼看,這個楊通貫還是一員悍將?”
徐達用力點頭,“豈止是悍將,絕對是智勇雙全……只是天時不順,他不該來杭州的。”
此話一出,張希孟立刻明白了徐達的意思。
“你是說他苗人的身份,得不到信任?”
徐達道:“豈止是得不到信任,他幾萬兵馬,消耗的軍需糧餉,不是一個小數目,元廷沒有糧餉,杭州士紳又不願意支援他。楊通貫的處境很難,這才不得已依附自己的手下敗將張士誠!”
張士誠前段時間向元廷請降,果然得到了回應……被授予太尉銜,並且將浙西、淮東之地,割讓給張士誠。
一瞬間,張士誠竟然又成了大元朝的忠臣,不出意外,他還是楊通貫的上司。靠著投降詔安,順利接管了杭州。
張士誠的運氣,依舊逆天!
連老朱都不得不感嘆,這貨的命可真好。
只不過投機取巧是要付出代價的,楊通貫既不服氣張士誠,也不願意聽從他的調遣。而另一邊,朱家軍迅速南下,切斷了楊通貫返回家鄉的道路。
成為了斷線風箏的楊通貫,很是尷尬,想回家,回不去,想回歸大元的懷抱,無路可走。讓他聽從張士誠的話,又心不甘情不願。
徐達是吃準了楊通貫的心態,所以才出了一招。
“你打算藉著厚葬石抹宜孫的機會,說服楊通貫投降?”
徐達道:“其實我早就和楊通貫有了書信往來。我向他承諾,上位必定會妥善對付苗兵,讓他大可放心。我也是鬼迷心竅,竟然想利用石抹宜孫,來勸說楊通貫……都是屬下思慮不全,給上位添了麻煩!”
聽完徐達的這番話,不管是朱元璋還是張希孟,都沒法生氣責怪。
徐達身為一個將領,關注點都放在戰場上,也是情理之中,甚至是職責所在,他能尋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法,更是值得稱讚。
只不過這個楊通貫,真的能投降嗎?
“其實還是有機會的……比如這一次攻擊諸暨,我其實安排了兵馬,防止有人援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