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低聲音,“主公,我再說幾句過分的話,所謂挑選名滿天下的賢才,挑選德才兼備的人才,按照這個標準,當下主公能挑選出來的不過幾十人罷了……這幾十個人能幹什麼,把幾個府的知府填滿了,知縣填滿了,安排一些監察人員,留幾個隨軍的參議,幫著主公謀劃軍務,供應軍需,也就能做到這一點罷了。”
“那府衙,縣衙,軍中辦事的人,要怎麼挑選,充實?還不是讓這些‘德才兼備’的天下名士來選嗎?主公以為然否?”
谷張希孟幾句話說完,老朱驟然變色!
他迅速意識到了事情的根本……其實這就不是什麼德啊,才啊的問題,是他這個主公能直接使用多少人才的問題。
再根本一點,就是他能有多大權力的根本問題!
老朱凝重起來,過了良久,他才長長一嘆,伸出手,搭在張希孟的肩頭,發自肺腑道:“先生,這種話,也只有你能告訴咱了!”
話不用多說,朱元璋已經心裡有數。
其實稍微推敲一下科舉考試,就會發現一個很好玩的情況,以明代為例,三年一次的科舉,每次錄取三四百人,也有一二百人的。
反過來再看大明的官職,七品以上的,從外面的縣令、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到京城六部九卿,各部的郎中、主事、員外郎,應該也就幾千人。
也就是說,十次科舉,三十年的時間,正好把這些官職輪換一遍。
假如進士的平均年齡是三十歲,而古人的平均壽命是六十歲……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邏輯閉環了!
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考上了進士,哪怕是三甲同進士,也能外放當縣令,如果他沒什麼追求,不求有功,只求無功,完全可以平平安安過三十年,享受躺贏的完美人生!
在考上進士之前,你可能十年寒窗,可能動心忍性,但只要考上了,就只剩下快樂了。
無病無災,瀟瀟灑灑,當一輩子人上人,你的後代子孫還能跟著享福。
瞧,科舉多是一件美事啊!
當然了,朝中黨爭,互相明槍暗箭,自然少不了。但是對不起,這不過是士人集團的風風雨雨罷了,即便那些鬥爭落敗的,不管是去南京六部,還是回鄉當宅男,都要比尋常百姓高一萬倍。
人家只是從三十三天,掉到了三十天罷了,一樣不接地氣。
一句話,科舉考試,看似是朝廷的掄才大典,為國選才,考出來的都是天子門生。
但是稍微分析你就會發現,科舉不過是官員的新陳代謝,更新換代罷了。
而且透過人數限制,還極大地降低了競爭強度。
保護的不過是能考上進士的精英士人的利益。
大約就是除了牛津和劍橋之外,其他的大學不算大學一樣,考不上進士計程車人不算士人。而一旦考上了進士,就能保證一輩子的榮華富貴,只要不作死,就能活得很好很舒服,人均漢弗萊了屬於是。
這種事情除了張希孟,還真沒人會告訴老朱。
而除了老朱之外,其餘的皇帝,面對已經完美閉環的科舉體系,文官集團,除了大呼如之奈何,就根本沒有別的辦法。
稍微有點出息的皇帝只能放出廠衛,靠著家奴惡犬,跟成熟的文官集團鬥爭,結果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先生的意思,咱要多招攬人才,增加錄用的數量……可那樣一來,不是又會增加開支嗎?說到底,擔子不還是要落在百姓身上?”
張希孟一笑,“主公,就算少錄取,地方上的事情不能沒人做,一樣要招募書吏,只是不用經過科舉罷了,李先生原本不就是這種小吏嗎!主公多錄取,讓人寬進嚴升……進來的人多了,標準低了,也就不用像兩宋那樣,花費巨資養士。而人一多,自然就會競爭激烈起來。原本透過科舉,就能得到一個知縣位置,現在透過考試,只是書吏而已,想要當知縣,就需要賣力做事,才能順利殺出重圍……主公請想,這樣一來,是不是就能選出一批真正的幹吏了?”
朱元璋深深吸了口氣,徹底心服口服,再無疑慮。
老朱終於終於敲定了計劃,要廣攬賢才,第一批招募的人員,計劃就有五百人之多。
訊息迅速傳開,就連距離應天不遠的丹徒,都得到了訊息。
丹徒的一名儒者名叫歐陽蘇,面對如此手筆,也是目瞪口呆,這個姓朱的到底在打什麼算盤?
他一時沒有主意,只好把這些日子以來,金陵發生的情況,寫信告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