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日子過,也著實太難了點!
朱元璋沒有說什麼,只是默默喝酒。
很顯然,在這位皇帝陛下的心裡,已經醞釀著風雷。
其實很多在後世飽受爭議的政策,在實施之初,並沒有多少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很順應時代,屬於用心良苦。
畢竟以朱元璋的為人,如果明顯有問題的政策,或者弊病叢生的策略,他早就廢除了,根本延續不到後世。
就拿現在的情況來看,北方几百年阻隔,風俗迥異,胡人眾多,如果不拿出些措施,怎麼保住這些疆土?
軍戶衛所制,自然呼之欲出。
強令士兵在北方安家,給他們土地,讓他們耕戰戍邊。不光是他們,還要讓他們的子孫後代,也留在邊疆,充實人口,生息繁衍。
唯有如此,才能徹徹底底,掌控住這片土地。
這有錯嗎?
貌似沒有吧!
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似乎也沒有。
至於二百多年之後,軍戶崩潰,衛所空虛,難以維繫……天可憐見,那時候老朱已經死了那麼多年了。
更何況這不是衛所製出了問題,而是沒有守住衛所制的規矩啊!
張希孟端著酒杯,思量許久,終於緩緩開口,“這事情歸結起來,有兩個層次,其一,是要守住這塊土地,其二是要留住人。人在地在,人亡地失,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除了強令將士們屯田戍邊之外,我們能不能想點辦法,讓大家留下來不是那麼艱難。”
張希孟道:“我瞧著主公帶來了那麼多文臣書生,這第一條,就是每個屯田營,配屬學堂,以後凡是將士子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讀書識字,科舉做官。反正要給大傢伙錦繡前程,這是他們父輩用血汗換來的,理所當然!”
“其次,屯田將士本身,也應該享受兩倍俸祿,其次是他們開墾的土地,這些田地,應該十年內免除田賦,等到日後,田賦也要減半。要讓大傢伙過得富足舒適。”
張希孟這幾句話倒是說到了一些人的心坎上,有了一絲絲動心。
可偏巧有個不會說的,胡大海悶聲道:“張先生,照你這麼辦,大傢伙都過得舒服了,誰還願意吃苦種田?不怕把人養成廢物啊?”
大傢伙氣得險些哼出聲,不會說話就別說。
屯田養兵這事情,就是為了節約軍費,如果給兩倍糧餉,乾脆直接募兵不好嗎?
如果真的這麼發,好幾十萬人,只怕李善長那邊就要哭了。
事情到了這裡,其實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屯田士兵固然能得到相當補償,但是說到底,還是要大傢伙吃苦付出。
必須白手起家,重零開始。
老朱緩緩站起身,經過他的一番酌量,心裡頭已經拿定了主意。
“先生提出的設立學堂,減免田賦,咱都認了。這事情沒錯,但糧餉這一項,卻是不行。不但不行,剛開始屯田,還要多交些糧食才行,不然不足以維持戍邊開支。”
張希孟也無奈點頭,“確實如此,世上很難有兩全之法,臣剛剛也是異想天開。臣斗膽懇請陛下,准許臣留在大都,拿出個妥善的辦法。如若不然,就讓臣負責屯墾算了……”
“不行!”
胡大海再次阻止,“張相,你學究天人,乃是陛下心腹股肱,大明朝那麼多事情,豈能讓你留在大都!還是那句話,我胡大海不怕苦,也無足輕重,就讓我在這邊耕田禦敵,保證寸土不失!三年之內,我給陛下開出二百萬畝田,如果做不到,我願意領受軍法!”
朱元璋頷首,胡大海確實心懷大局,大公無私。
“屯田之事,確實要辛苦越國公。不過不能只是讓將士們辛苦,咱朱家人什麼都不幹也不行。”
老朱斟酌道:“咱準備讓皇子戍邊,和將士同甘共苦!”
一聽這話,最著急的人竟然是宋濂,“陛下,皇子尚且年幼,只怕不妥啊!”
老朱道:“今年皇太子已經十歲了,並不算小。該讓他了解些民間疾苦,知道江山來得不易。”
宋濂大驚,“陛下,儲君不可就藩邊疆啊!”
老朱笑道:“儲君確實不行,但讓他替弟弟們辛苦幾年,也是做兄長的本分。待到其他皇子長大,十歲之後,就要出來體察民情,隨後就藩邊疆,衛國戍邊!”
“這個苦別人要吃,朱家人不能例外!”老朱態度堅定,不容置疑!
------題外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