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三十八章 登聞鼓

草根小民?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上天又有什麼難欺的?

蒼天從來無眼,不辯賢愚,不分忠奸,哀哉可憐!

真正不可欺的人心,是螻蟻一般的生民百姓。

一粒一粟,盡皆民力。一喜一怒,人心難欺!

再看張希孟修改過的十六個字,果然境界高明瞭許多。

口中食,身上衣,皆自百姓。

天下萬民,一怒長江嘯,一喜黃河清。

順天應人,尊奉人心,才是一國的根本!

“上位,老臣以為每個衙門,都該放這麼一座石碑,警戒百官,提醒後人!”

朱升帶頭提議。

很快就有幾個官吏紛紛站出來,表示贊同。

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站在石碑前面,端詳著這些字,竟然沒有立刻答應,反而擰著眉頭,若有所思。

難道朱元璋不喜歡這十六個字?

這麼長時間了,老朱還是第一次否定張希孟的建議。

難道說吳王要君臨天下,看不得這些逆耳忠言?

大傢伙互相看著,心驚肉跳,屏息凝神,不敢發出任何聲響。

就在大傢伙快要憋死的時候,朱元璋總算開口了。

“張先生,咱覺得有兩個字不好。”

張希孟一怔,忙躬身道:“請主公明示。”

老朱頓了頓,笑道:“也不是不好,是你有所保留,不方便寫出來……就讓咱給你改改吧!”

說著老朱伸手,大聲吼道:“取筆墨!”

郭英答應,連忙將一支大筆送到了朱元璋手裡。

老朱昂然闊步,到了石碑前面,看了又看,突然運筆,在喜怒二字上,寫下興衰二字替代!

剎那之間,十六個字就變成了:一粒一粟,盡皆民力。一興一衰,人心難欺!

寫完之後,老朱哈哈大笑,“天命即民心,人心定興衰。元廷因盡失人心而敗,咱靠著聚攏人心而興!如此,這十六個字,不光要放在各個衙門前,包括咱的王宮,也需要一塊這樣的石碑。”

張希孟一驚,立刻道:“主公聖明!”

朱升和汪廣洋也急忙跟著附和,“上位聖明!”

隨後聖明之聲,不絕於耳。

便是丁普郎和傅友德,也都心悅誠服。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朱元璋展現出的氣度格局,當真不是陳友諒之流能比的。

跟著他幹,就覺得心裡敞亮,臉上有光彩。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後代。咱做正確的事情,理直氣壯,一往無前!

面對著一片讚揚之聲,老朱卻是依舊冷靜。

“話咱說出去了,可到底能不能做到,咱還不好說。最簡單的一條,咱要是住在王宮裡,見不到百姓,聽不見他們想什麼……這十六個字,也就是一句空談。當初咱在滁州的時候,是會抽空見百姓的,有什麼事情,就能來找咱。可是這幾年咱地位越來越高,地盤越來越大,身邊圍著的人越來越多……也不知道多長時間,沒有聽到過百姓的心聲了,你們說說,到底要怎麼辦才好?”

老朱看了看張希孟,卻發現張希孟也在沉吟……這時候朱升卻道:“上位,周禮就有記載:建路鼓於大寢之門外,以待達窮者遽令。《唐會要》載顯慶五年,有抱屈人齋鼓於朝堂訴。上令東都置登聞鼓。西京亦然。便是元廷,也有規定:諸事赴臺、省訴之,理決不平者,許詣登聞鼓院,擊鼓以聞。”

朱升道:“上位可設登聞鼓於王宮之外,百姓有冤屈不平,可以擊鼓鳴冤,由上位親自處理。”

朱元璋聽聞,點了點頭,但終究覺得差點意思。

“主公,登聞鼓只是處理冤情。臣以為是不是遇到一些政令落實,可以請相關百姓到登聞鼓院,主公隨時詢問,聽取他們對各種法令的意見,如果卻有失誤之處,及時匡正,不至於釀成大患。”

聽到張希孟的建議,朱元璋的臉上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這個好!就這麼辦了!咱不能只是承襲已有的東西,要推陳出新,要做得更好!”

老朱的這番話,著實是收攏了人心。

那些跟著丁普郎和傅友德投靠過來的天完士兵,彭黨舊部,在知道了這些事情之後,無不感激涕零。

“有田種,有衣穿,稅賦公平,有了冤屈,還能向上申訴……便是當年彭祖師所說的極樂大同,也未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