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孟盯著清單,看了又看,臉上浮現出欣慰的笑容。四百萬貫寶鈔,對他來說,還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錢。
但是朱英能幹出這個成績,足以讓張希孟滿心歡喜了。
他伸出手,用力拍了拍朱英不算寬厚的肩頭。
“小子,你知道大哥對你這次嶺南之行,抱了多大的希望嗎?”
朱英渾身一振,他想說什麼,但是滑倒了舌尖,竟然只是頷首,微微嗯了一聲,一如當年蜷縮著張希孟身邊的小可憐。
臭弟弟變乖巧了。
張希孟感嘆道:“朱英,我前面給你說的那些,差不多是術的範疇,現在再給你說點大道理吧!你說我為什麼不願意在江南等地,發展工商業?”
朱英依舊沒有回答,只是低著頭,默默聽著。
“因為工商和農業的模式是天然衝突的。農民求穩,講究自種自吃,自給自足。而商人則是四處逐利,借雞生蛋,靠著差價賺錢。農業一年收夏秋兩稅,商業要天天徵稅,要有無數的管理,和商人勾心鬥角,才能把錢收上來。而且工商業往往以農業為原料來源,工商大興,就要從農業搶奪勞力,而且還是十五六歲往上,三十歲往下的最優質勞動力。”
“蠶絲、棉花、茶園、礦山……如果真的放開了,錢倒是賺到了,可糧食的缺口怎麼辦,這一兩千萬人怎麼辦?在這個世道,是有錢就能買到糧食嗎?就算買到了糧食,又如何確保能順利發下去?如果在江南不種水稻,種上了桑樹,多產絲綢,充實國庫,結果會是什麼?只怕還沒等國庫充盈,先流民遍地,百姓造反了!”
“所以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斷然不能大舉鼓勵商業發展,甚至必須打壓工商,才能保持天下的安穩。儒家歷來講究重農抑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或者乾脆說,他們就是基於對現實的認識,拿出來的最穩妥辦法!”
朱英大驚失色,忍不住抬起頭,傻傻看著張希孟。
大哥自成一家,闡釋歷史,重定綱常……為什麼會認可儒家?
這完全說不通啊!
“朱英,最穩妥的辦法,卻不一定是最好的主意。從秦漢到現在,經歷了多少次輪迴?儒家士人一再碰壁,
卻不肯另外尋找新路,這就是我鄙夷他們的原因所在!”
“中原之地行不通,別的地方也不行嗎?均田這條路,只能讓百姓們吃飽,想要國富民強,還差得太多。而且一旦天下太平之後,人丁繁衍滋生,要不了幾十年,兩三代人,就能把土地悉數霸佔,產出的糧食,只怕連填飽肚子都不能夠!我推行均田的時候,不是沒人說過這些,我也不是不清楚。但是又能怎麼辦?幾十年後的事情,總還有時間解決。如果不推行均田,就連當下都過不去了。”
“再有,朱英你想過沒有,為什麼要推行教化?讓學童上學?”
朱英愕然,“是讀書明理嗎?”
“也對!但是可以從別的角度來看。上學是需要成本的,是生一堆孩子,在土裡刨食,還是少生幾個,把他們培養成才?這是可以商討選擇的。興學的直接效果自然是培養人才,卻也能緩解一些人和土地的壓力。不過這些還不夠,我們需要尋找到更好的辦法才行。”
朱英目瞪口呆,他越發感覺到大哥的思慮深邃,用心良苦。
“這個辦法就是嶺南嗎?”
“差不多吧!工商業縱然有不少後患衝擊……但是有一樣是誰也不能迴避的,工商業是真的賺錢!哪怕是最保守計程車大夫,他們也懂得靠著工商致富的道理。咱們想要富國強兵,肯定是離不開工商業的。”
“既要利用工商的優勢,又要避免帶來的衝擊……伱說該怎麼辦?”張希孟笑呵呵問道。
朱英呆呆目視,良久握緊了拳頭,“我懂了,所以要把心思放在嶺南。”
“對!嶺南眼下還是地廣人稀,而且海外商賈雲集廣州,發展工商的條件比起其他地方好很多。而且天高皇帝遠,在那個地方,對官職的敬畏不是那麼重。要不然你去山東瞧瞧,哪怕在衙門裡當個尋常書吏,也比腰纏十萬貫要威風。”
張希孟笑呵呵道:“咱們這幾次科舉,除了治下人才之外,外來最多的,就是山東的。所以我給你講的百萬銀兩的故事,還有個前提,就是普遍追逐財富,普遍推崇富人,這些能行得通。你懂了嗎?”
“懂!”朱英很認真道:“大哥,我現在全都清楚了,我也沒有想過,竟然肩負這麼大的使命……不過大哥放心,既然落到了我的頭上,我就不會退縮,絕對盡全力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