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一份份田契,一個個將士得到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他們自己可以衣食無憂,子孫後代,前途可期。
試問,還有什麼是比這個更讓人欣慰的?
張希孟曾經在軍中大力推動識字教育,朱家軍的老兵或多或少,都認識幾個字,聽過各種各樣的講課,他們的見識遠比一般人要強得多。
想要培養出一個人才,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就像虞高門,他們虞家世代傳承,名臣不斷……這種家族傳承的是什麼?財富,田畝?
其實都不是,畢竟風風雨雨,多少產業都可能蕩然無存。
對於這個家族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家風,就是對未來的規劃。
哪怕餓肚子,也要勒緊褲腰帶,供孩子讀書,父輩只是識字,兒子沒準就能考上功名,到了孫輩,重孫輩,興許就出一個進士,從此復興家業,光耀門庭。
世代讀書,目標明確,不斷進取,捨得投入。
相比之下,多少窮苦人家,根本意識不到這些,一個大小夥子,不在家裡幹活,幫父母分擔家務,反而去學堂,浪費錢不說,還連年苦讀,未必能看到收穫,誰能受得了這種持續投入?
窮人這麼想,也未必就真的錯了,因為他們的投入,是真的可能打水漂的。因為他們根本摸不著門路。這就要說到大族的另外優勢了,那就是多年積累的人脈見識,哪怕落魄了,他們也知道朝著哪個方向投入,使得他們起步就比窮人容易太多了。。
所以只要在士大夫劃定的圈子裡,不管怎麼玩,哪怕改朝換代,也都是這群人主導一切。
由宋至明,文脈傳承,生生不息,士人做派,不敢說天差地別,也是一般不二。
唯有像現在這樣,從頭到尾,徹徹底底改變,不光是新建一國,還是重定乾坤,重開新學…一元復始,永珍更新。
從頭到腳,全都是新的。
而在這個新天地裡,得到賞賜的有功之人,就屬於先走了半步的,他們得到了最好的教育資源,他們就是未來的“士大夫”。
雖然說張希孟不承認士人集團的存在,但人和人之間,總還是有層次差別的。而這些人,毫無疑問,替子孫後代,爭取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層次。
人的滿足感也就是這麼來的。
白鹿洞書院舊址,萬歲呼聲,此起彼伏。
成千上萬的將士,叩謝上位恩典。
山呼海嘯,聲勢震天。
“上位,時至今日,或可稱帝!”朱升向朱元璋提議道。
稱帝?
老朱並沒有多少驚訝,在擊敗陳友諒之後,他就不止一次想過這個問題。
有些時候,真不是你想不想,而是局面到了這個地步,大勢推著你,不得不往前走。
就像當初朱升提議緩稱王,包括張希孟在內,都是極力贊同的。
但是隨著不斷的軍事勝利,加上均田深入,明確要引領華夏第三次興起……格局到了這個地步,
不稱帝似乎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這就不是朱元璋想不想稱帝的問題,而是你要做那些事情,就必須以皇帝之尊,做起來才能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面對朱升的提議,朱元璋沒有拒絕,而是反問道:“咱當下還差什麼?”
這一句話,問住了朱升。
還差什麼?
是疆土不夠嗎?
是兵馬不夠多?
還是地盤不夠大?
真的很難說清楚,畢竟當初天完大帝徐壽輝,連一省之地都沒有,就稱帝了。
毫州的小明王,他也在劉福通的擁立之下,稱了皇帝。
有了這倆作為表率,讓稱帝的門檻無限降低,只要願意,就能立刻稱帝。
可問題是這種皇帝有什麼滋味嗎?
像徐壽輝,直接被陳友諒擊殺。
韓林兒更是一個傀儡,提前木偶。
皇帝,皇帝。
似乎是最尊貴的人,可偏偏就有這麼多不堪的例子。
誰能告訴咱?
要如何稱帝,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樹立起無上權威…面對老朱提問,朱升只覺得自己學問不夠了。
他忍不住看向張希孟,“張相,可有設麼高見,替上位解惑?”
張希孟略沉吟,就請朱元璋坐在了昔日朱熹和陸九淵辯論的地方,他和朱升等人陪坐“主公,
稱帝非比尋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