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百四十八章 遼東大捷

西風漫卷,旗幟飄揚,李文忠坐在馬背上,身上披著厚厚的戰襖,頭盔垂下來的狗皮外沿,護住了耳朵和脖子。

同他一樣,明軍將士,從頭到腳,都被包裹嚴實,手裡持著刀槍,隊伍之中,有火槍,野戰炮,可謂是武裝到了極致。

這也是李文忠他們敢於橫掃遼東的本錢所在。

從洪武七年,到洪武九年秋,差不多有兩年半的時間,大明朝堂相對平穩,沒有什麼大的動靜。

但也僅僅是從應天來看,如果放眼全國,毫不誇張講,變化就一天沒有停止過。

越國公胡大海督修五千裡烽火臺,從山海關,一直延伸到大同,等於給大明的北疆加了一道預警線。

每逢秋冬之時,烽火燃燒,狼煙四起。

北元的兵馬不時南下劫掠,他們攻擊烽火臺,搶掠百姓,劫掠人口,簡直像是一群蝗蟲,無惡不作,無物不搶。

同樣的,朱文正,李文忠,還有許多將領,則是果斷領兵,予以還擊。

他們甚至效仿藍玉,選派精銳騎兵,直接深入草原,放火燒燬北元的帳篷,果斷驅逐北元部落,逼得他們大步北退。

經過兩年多的較量,朱文正和李文忠手上的精銳騎兵已經達到了三萬出頭。

要知道明軍剛剛光復北平的時候,手上能集結的騎兵,也就一萬多人罷了,其餘只能算是騎馬步兵。

現在僅僅是精銳的職業鐵騎,就有三萬多人!

在騎兵暴漲的背後,是大批的步兵,老兵,離開了軍營……但是這些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解甲歸田,回到了鄉下。

數以萬計的老兵,被安排在了燕雲之地。

一座座烽火臺,一個個堡壘墩臺,鄉村鎮子,乃至軍屯田莊……都有老兵的身影。

忙活這些事情的人,正是太子朱標。

在這個龐大的國家裡,最重要的事情永遠不是朝廷的精明決策,而是地方上踏踏實實的執行落實。

而偏偏這些事情又不是那麼起眼,很多人都懶得著墨。

比如張希孟在北平的時候,定下了修建烽火臺的要求,然後他回京了,烽火臺就修成了?想什麼呢?

好幾千裡,需要考察位置,運輸建材,安排人手。

胡大海沒日沒夜忙活,也僅僅是初具規模罷了。

再比如說劃分行省,也似乎是一聲令下,就已經順利完成。事實當然不是如此,圍著每一個行省的邊界走一圈,那也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

而且界限劃清楚了,還要重新建立黃冊,編戶齊民,針對稅收的魚鱗冊,還要重新安排糧長,規劃路線。

然後新劃定的行省,還要興建官署,安排人員,他們要對下面的人口土地,稅收刑名,建立起管理秩序……

凡此種種,簡直瑣碎到了極致。

朝廷的政令需要一級一級傳達,下面的事情需要層層報告……這兩年多的時間裡,中書省忙得昏天黑地。

李善長那麼能耐的一個人,竟然都有點招架不住。

他不得不奏請朱元璋,給胡惟庸加了參政銜,然後將超過半數的公務,分給了汪廣洋和胡惟庸,可即便如此,老頭子的皺紋也一天比一天深。

張希孟這邊同樣不輕鬆,他給門下省謀到了巨大的權柄。

但僅僅是給百官建立檔案,就一直忙活到了現在,還僅僅是八成而已。

不是下面人怠惰,實在是忙不過來。

原本存在吏部的檔案,僅僅包括九品十八級,非正式官吏,根本不在其中。武將也不歸他們管,更不要說拱衛司這些衙門了。

到了張希孟這裡,不得不悉數收回,同時還要把十倍數量的書吏納入其中,武將也要管過來,甚至各級學堂,表現突出的學生,都要歸入門下省的卷宗裡。

劉伯溫,姚廣孝,這都是多大本事的人,面對如此浩大的工程,他們也只能徒呼奈何,除了拿出愚公移山的勁兒,別的辦法是一點也沒有。

別忘了,張希孟還要負責修史。

浩如煙海的史料,內容複雜無比。

雖說下面有一堆大家名儒,張希孟依舊忙得不可開交。

而且這還不算最麻煩的,張希孟從朱元璋手裡忽悠來了幾百萬兩金銀,要投資船廠,要對外航海,探查海外的情況。

船隊出去,哪怕到最近的琉球、倭國,也要幾個月時間。

沒有足夠的前置作業,一切都是空談。

所以說,這兩